回覆列表
  • 1 # 好玩的國學

    在看這個故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孟子的仁者無敵的思想。

    其實,孟子的仁者無敵的思想,一方面來自於孔子的仁愛思想,另外來自他自己的民本思想。孟子的邏輯是這樣的:一個君主要有愛人之心,那麼就要把這種愛人之心,推恩推廣到老百姓身上,透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去治理國家和人民。這樣國家安定了,人民富裕了,其他國家的老百姓都來了,那麼這個國家就越來越強大,這樣就可以仁者無敵了。

    從邏輯上來講,孟子的仁者無敵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這畢竟是一種空想。因為在戰國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經常處於你死我活的爭奪之中,沒有一個國家會有實施仁政的機會。所以,富國強兵的法家,才是戰國時代各國的自覺選擇。因為,行仁政,你就去等死吧!

    所以連司馬遷都說孟子的學說,是理想主義,行不通!

    下面,請看故事:仁者無敵!

    梁惠王很委屈,自己用心治理國家,但情況仍然不見好轉。他想找孟子訴訴苦,告訴他自己並非昏君,更不是暴君。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盡心力治理國家,河內有了災年,就把那裡的民眾遷往河東,把糧食運到河內;河東有了災年,也是這麼做的。而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可是我的人民沒有增加,鄰近國家的人民也沒有減少,這是為什麼呢?”

    梁惠王認為自己比鄰國的那些國君強多了,可是天下的老百姓並沒有歸心於他,孟子不是說“仁者無敵”嗎?怎麼我現在是“仁者無人”呢?

    孟子認為仁政是一個整體施策的綜合性系統。梁惠王治國方法有問題,河內災年就把百姓遷往河東,河東災年遷往河西,要是全國都是災年,還能把百姓遷到哪裡去?這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根本沒有抓住治國理政的根本。考慮到梁惠王已經被他怒懟了幾次了,這一次孟子很委婉。

    孟子說,“大王喜歡戰爭,我就拿戰爭來打個比方吧。戰鼓敲響,與敵人的兵刃剛接觸,有的人就丟盔棄甲往回跑,有的人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卻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是膽小鬼,您覺得可以嗎?”

    梁惠王脫口而出,都是一樣的膽小鬼。

    孟子說,“大王要是懂得這個道理,那就別指望你的人民比鄰國多了。”

    孟子的意思是說,梁惠王就是跑了五十步的膽小鬼,卻理直氣壯笑話跑了一百步的怕死者。梁惠王雖然埋頭苦幹,但沒有抬頭看路,沒有真正抓到事情的重點。真正聰明的國君,應該推行仁政,不僅讓老百姓吃飽穿暖有活幹,還要讓百姓感受到政府的溫暖;政府不僅要給老百姓溫暖,還要建設“王道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核心價值觀就是溫飽、溫暖和尊嚴。只有這樣,才能天下歸心仁者無敵。

    雄辯的孟子,無論說什麼話題,總能邏輯嚴密地引到“仁政”和“王道”理想上去,而且毫無違和感。孟子認為梁惠王的思想有三點錯誤,一是給老百姓小恩小惠就覺得自己居功至偉;二是在施政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沒有科學的頂層設計;三是把老百姓的困苦歸罪於天災,殊不知人禍大於天災。

    既然梁惠王一門心思增加人口,孟子就抓住這一點進行論述,給梁惠王講一講王道之始的思想。具體來說,就是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按照自然規律發展農業生產,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

    孟子告訴梁惠王,“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裡,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第二步,發展田園經濟,讓老百姓達到小康生活。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畜養雞、豬、狗等家畜,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飢餓了。”

    第三步,大力興辦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識素養和道德水平。

    孟子說,“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鬚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揹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

    孟子告訴梁惠王,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對老百姓盡心了。“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殺人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沒有什麼不同。大王如果不歸罪於年成不好,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員工工傷致殘,怎樣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