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丘中趣”在詩詞中應用得並不多,可摘幾例:

    一聞丘中趣,再撫黃金徽。(唐·劉禹錫)

    每想丘中趣,如懸空外音。(元·範梈)

    寂歷松上聲,逍遙丘中趣。(元·傅若金)

    不習丘中趣,安知靜者心。(明·林大欽)

    這裡的“丘中趣”與“丘中琴”意思相同。

    “丘中琴”,即山中彈琴。典出:《尚書大傳》:子夏曰:“弟子受書於夫子者不敢忘,雖退而巖居河濟之間,深山之中,作壤室,尚彈琴其中,以歌先生之風,則可以發憤矣。”

    又例:

    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魏晉·左思)

    但對丘中琴,時開池上酌。(唐.白居易)

    緬懷籬下菊,結念丘中琴。(明.王明相)

  • 2 # 一往文學

    宋代詩人晁衝之有詩言曰:

    此老絕瀟灑,久參曹洞禪。

    胸中有丘壑,左手取山川。

    樹小風聲細,巖深日影圓。

    江湖不歸客,相對一茫然。

    我們也經常以"胸中有丘壑",盛讚別人,那麼究竟如何理解古詩詞呢?

    其實古典詩詞描寫丘中趣的詩詞相當多,那麼筆者就宋代"物件世界的人文化"來剖析丘中趣。

    首先,丘壑在宋詩中上升到突出地位。

    人文意象主要是指琴棋書畫、筆墨紙硯、金石古玩、服飾器物、園林亭館等人類智力活動的文明產物。宋人愛臥遊,十分喜愛盆景觀賞,所謂丘中趣常常是他們怡然自樂的文人生活寫照。

    宋代山水畫家以現實為關照,寄情山水的同時也仔細描摹山水。荊浩隱居於太行山洪谷"太行山……因驚奇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萬本方如其真";范寬"居山水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創作態度嚴謹、勤奮,一絲不苟,功力精湛。描繪的物件不同,繪畫技法會隨之改變,甚至一幅作品中,因物象不同,筆墨技法也變化萬端。蘇軾也有專門的文章用於畫論研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近樹用雙勾法,遠樹用點簇法,飛瀑用留白法,奔湍用勾線法,山石的皴染,直巖用直點法,橫巖用橫巖法,斜巖用斜點法。不同的物象,分別運用了不同的筆法,以配合不同的物理、物性。丘中趣渲染的層次十分豐富,與其他景物相得益彰。

    其次,山丘在宋詩中具有人文化的傾向

    "江山如畫"——"天然圖畫"的轉變

    直接將自然風景本身視為主動供入觀賞的畫屏。"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雅,人物幽閒者,關氏之風也。峰巒源厚,勢狀雄強,搶筆俱勻,人屋皆質者,範氏之作也。"齊魯大地氣候相對溫潤,山巒清潤秀麗,煙雲清曠,正是李成作品的特色,關陝天高地旱,山嶺險峻,將外在丘壑訴諸於畫。這是丘中趣的雄壯之美。江南四季如春,山林平緩連綿,煙雨朦朧,這裡的丘壑美表現出抒情氣質。畫家運用的各種皴法與他們所生活的各地實景相對照,無不吻合無間。如實描繪在自然中的真實感受,是一個總的時代審美趨向,燕肅師法李成善畫山水寒林,特別注重寫實,平生所畫都是眼見的實景,從不憑空想象,他認為這樣的創作才能不失自然。

    萬嶺鬱叢叢,盤雲氣勢雄。縱橫誰畫筆?屈折自屏風。

    也有直接將自然景象比擬具體的畫作或某位畫家的筆法。如:

    君如要識營丘畫,請看東頭第五重。

    獨坐水軒人不到,林如掛《冥禽圖》

    唐人"以畫為真",宋人"以真為畫",宋人還以真為文,為詩,為書法,為篆刻,為棋局等:

    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平蔚上曰。

    沙水眇相合,扁舟在畫屏。

    啄草鳥雀蹤,篆字遣縱橫。

    最後,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在宋詩的廣泛運用。也是自然物象人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以物為人"的手法的大量運用。如:

    《午酌對盆蘭有感》:山中酒一樽,樽前蘭一盆。蘭影落酒卮,疑是湘原魂。乘醉讀離騷,意欲招湘原。湘原不可招,桃李花正繁。春事已如此,難言復難言。聊借一卮酒,酹此幽蘭根。或者千載後,清香滿乾坤。

    又如:《盆池荷花》:根向盆池束,華敷菡萏叢。細擎深院宇,低嫋半窗風。蘸水凝綃翠,當軒試臉紅。化工雖力淺,猶折小蓮蓬

    綜上,丘中趣表現為山水間的造法自然,於文人情趣水乳交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修復胃粘膜的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