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禾苗苗苗

    的確該劇前半段,毛順這個名字多次在眾人臺詞中出現。聖人的大燈籠,何孚家的避暑雨亭,王韞秀的簪子,包括正元節長安城美麗璀璨,絢爛無比的大燈樓都是出自其手。可見凡是皇家的東西都被這這毛順大事承包了,毛順大師就是長安城一個符號,皇家尊嚴的一種體現,他在長安民眾甚至聖人心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也是大唐榮耀的見證。聖人更是對其作品極為滿意,看著美倫美倫,繁花似錦的燈樓,聖人都不自覺都說出毛順是越來越懂得自己的心意了的肺腑之言,其設計水平可想而知。

    可就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眾人心目中的建築大師卻幫助龍波把裝滿火雷的竹子透過士兵的檢查,順利運到了燈樓,致整個長安城於危險當中。為什麼他心甘情願幫著龍波做這樣一件眾人眼中大不逆的事情?難道他一點也不顧及燈樓外歡度節日的無辜百姓的性命嗎?

    恰恰相反,個人眼裡,毛順是一位有情懷,有溫度的建築師,雖然其所面對的是冰冷的建築材料,但是他已經開始思考建築的初衷,不是為了取悅他人,粉飾太平,更不是不計成本,不顧百姓死活只為取悅聖人,不是塑造一個聖人眼中的海市辰樓,而是建造一座座平凡百姓可以避風擋雨,不至於風餐露宿的溫暖的港灣。

    他完全可以不思考,不關心別人的說法,認認真真,心無旁騖的造自己的燈樓,成就自己的千秋萬代的功,成就一時一代的名,畢竟建築所造的錢不是他從老百姓那裡搜刮來的,百姓有沒有餅吃跟你有什麼關係,而且這也是憑著他毛順一己之力所能改變的。他一個小小的建築師又能作什麼呢?

    但他過不了自己的這一關,良心上過不去,燈樓建的越得越高,他心裡越害怕,每建一層,他彷彿看到了更多餓死的白骨。如果這璀璨的燈火要用成千上萬鮮活的生命做代價,他寧可毀掉它,成就這千秋外代的惡名;他要讓這燈樓煙消雲散,讓後代千千萬萬的建築師以自己為鑑;建造之前先要正其心,要建造真正有用的東西。

    當他說到一個餅能讓一個人多活兩天的時候,張小敬都神情緊張,急忙打斷是誰說的?因為在張小敬的潛意識裡,毛順大師也是被他人所利用的,可是當毛順說是一個人,一個自己都沒看清楚面孔的人,這個聲音這是百姓的心聲,可誰又真正的聽過呢?在皇家眼裡粉飾天平的燈樓要比胡餅美得多,可在百姓眼裡胡餅要比這粉飾天平的燈樓要美味的多。而又誰真正在思考這些問題?一個工匠不禁開始思考,並用一己之力默默地反抗......

    聽到這裡,張小敬默默低下了頭,毛順大師說的一點也沒錯,他是那麼淡定,一看就是抱著必死的心意坐在那裡的,張小敬默默地為老人家倒了一杯酒,點燃了火雷的引線,毛順端起了酒,他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隨後便煙消雲散!可能這一刻百姓都不知道一代名匠就這樣永遠的消失了,甚至有人覺得他真的太傻了,傻得讓人覺得可憐。這世上的事情,聖人,太子,右相等人都解決不了,你一個小小的建築師又在那裡攪什麼渾水呢?

    這就是老百姓的卑微可愛之處,他們不趨炎附勢,反而更加同情弱小,即便是螢火蟲之微光,也要盡力發出光芒。或許他的方式是錯的,是狹隘的,但在老人心裡只有這樣做他才心安,他才對得起自己建築大師的名號,可能比起什麼簪子,燈樓,唯有這一做法更有意義,讓後世人知道他毛順是好樣的,也是在為老百姓辦事。至少在張小敬眼裡,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匠人,他的死是有價值的,他所長安城老百姓的心聲的傳到了張小敬的耳朵裡,而張小敬也在和時間賽跑,極力的把這個資訊傳遞給李必,傳遞給太子,傳遞給聖人。

    當太子把切好的肉送到老師何監嘴裡,讓老師何監坐下的那一刻,或許他已將明白這繁華,這美酒佳餚背後的破濤洶湧,但他怎麼能體會毛順,李必,張小敬,龍波,聞染這些對長安城極其複雜的情感,他們對這裡一切愛恨情仇,就源於他們還愛這裡。他們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想繼續維護這長安城昔日的榮光,至少在他們選擇的那一刻,他們都是對的。只不過一個朝代的興衰迭代都不是一個小人物所能左右的,但他們又確確實實是時代的推動者.

    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從古典中看到毛順,張小敬,姚汝能等人的名字,至於他們所做所為是否有價值,我想歷史最終給出公正的答案,當我們今天津津樂道再來品評過往這一切的時候,就說明他們是有價值的,他們都是歷史長河中一顆螢火蟲,雖然微弱,但溫暖人心,讓後來的人知道未來的路應該怎麼走才越走越遠,才會心無遺憾,從而實現他們未能完成的心願和夢想.....

    所以說毛順大師的死是有意義的,那麼你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聯為何主動進攻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