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不正經鳩摩智
因為,此時,斯大林已經意識到,蘇聯和德國必有一戰,遲早的事,而芬蘭距離自己的聖彼得堡,太近,斯大林害怕芬蘭會成為德國進攻蘇聯的基地,所以不得不謀求所謂的戰略緩衝地帶。芬蘭畢竟是從舊俄國好不容易獨立出來的,對蘇聯(蘇俄)本來就沒有什麼好感,雖然兩國有互不侵犯條約,但都貌合神離。
蘇聯對德國的的擔憂,更使得蘇聯加快了對戰略緩衝地帶建立的步伐,其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吞併就是如此。聖彼得堡的地位,也就僅次於莫斯科了,而芬蘭領土邊境,距離其也就32公里,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蘇聯對蘇芬邊境態勢是如鯁在喉。
本來蘇聯,並不想打,想以領土交換,以兩倍的土地,換芬蘭後撤邊界25公里和租界漢科半島三十年(建海軍基地)。奈何芬蘭絕對不幹,願意幹才有鬼,漢科半島乃是芬蘭防禦屏障,再加之,你換給的那些地方,簡直雞肋。
蘇聯見軟的不成,就玩了一招中國戰場上“七七事”變裡日軍玩的招數,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了蘇聯士兵的死亡,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芬蘭斷然拒絕,於是,蘇聯藉此撕破蘇芬的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大舉進攻芬蘭。
戰爭打到後來,蘇聯損失慘重,而芬蘭也彈盡糧絕,兩國議和,為買平安,芬蘭幾乎割了十分之一的領土。
-
3 # 腦洞歷史觀
因為芬蘭對蘇聯的戰略意義太大了。
我們看一下芬蘭跟俄羅斯的地圖,兩者是鄰居,而且芬蘭離聖彼得堡特別近。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民族崛起的一個標誌,彼得大帝專門在這裡修城堡,把首都搬到前線來跟瑞典交戰,可以說是俄羅斯版的天子守國門。
那這個地方離芬蘭太近了,看以前的芬蘭的地圖那就更近了。
跟聖彼得堡相交的這個地方叫卡累利阿,這裡是芬蘭人的發源地,芬蘭人一開始是臣屬於瑞典帝國,芬蘭國內的瑞典文化是很濃厚的,上層社會的人都會說瑞典話。俄國打敗了瑞典帝國後,就把芬蘭給吞併了。但為了方便管理,給芬蘭人相當大的自治權,這一自治,反而讓芬蘭的國家意志覺醒了。到了俄國十月革命,芬蘭就獨立了。這時候,他的國土跟聖彼得堡特別的近。那俄羅斯當然感覺不安全。
而且芬蘭人當時跟德國關係好,因為芬蘭的國父叫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他是芬蘭人,原本在俄國軍隊裡當軍官,曾經到中國當過間諜的。俄國爆發革命後,他屬於俄國的白軍一方,跟蘇聯是敵對的。
他回芬蘭建國後,自然跟蘇聯關係緊張。那這塊地方對聖彼堡來說,就像山海關對北京,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太危險了。
這時候,蘇聯提出一個建議,用上面的一塊地跟芬蘭交換這塊地。為了打動芬蘭,蘇聯開出的地盤還大,但芬蘭肯定不換,一是這是人家的發源地,二來這裡經濟發達,蘇聯提供的是北方領土,條件太苦了。
不換以後,蘇聯就發動了蘇芬戰爭,原本以為芬蘭很好打,結果是慘勝,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才拿下。
到了後面,芬蘭就請德國幫忙。當時,德國想拉蘇聯搞四國聯盟,蘇聯就提出讓德國撤出芬蘭,可見,德國在芬蘭有軍事存在,蘇聯如芒在背。
後面芬蘭跟在德國後面對蘇聯發起了攻擊,但他也沒有越界,奪回了自己的地盤後,就拒絕跟希特勒接著打蘇聯。
而二戰勝利後,蘇聯取得勝利,又把地方佔了去,在這裡搞了一個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原本是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跟自治共和國有什麼區別呢?
共和國是加盟國,是可以獨立出去的,但自治以後,就跟自治省一樣了,不能分裂出去。
可見,俄羅斯對這一塊還是很看重的。
回覆列表
害怕德國借道芬蘭進攻蘇聯重鎮列寧格勒,依仗自己大國地位要跟芬蘭互換領土,結果芬蘭死活不答應。毛子急了以為芬蘭好欺負,發動了戰爭,結果自己傷亡慘重,以幾倍芬蘭的傷亡代價獲得慘勝。本意是為了防禦德國,雖然贏了芬蘭獲得了想要的土地,但是也把芬蘭完全推到了德國一邊。
芬蘭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國家,位於蘇聯的西北方,瀕臨波羅的海,是通往列寧格勒的門戶,對於蘇聯西北邊界的安全尤為重要。歷史上芬蘭曾經遭受過沙皇俄國的控制,後來隨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而獨立。在 1920 年和 1932 年與蘇聯簽訂了平等互利的《蘇芬和約》和《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成為中立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為了鞏固西部邊境的安全,透過外交和軍事雙重手段,向芬蘭索求交換領土,芬蘭從自身國家利益出發,以不違反中立國地位和國際法為理由拒絕了蘇聯的無理要求,為此蘇聯發動了對芬蘭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