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eaArm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這是因為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其主要部屬是由荊襄和巴蜀兩個集團所組成,劉備在籌劃政權機構的組成人員之始,就充分考慮到了兩大集團的平衡與相互制約。
在劉備入蜀後,其重用的巴蜀降官中,以法正、劉巴、吳懿、黃權和李嚴為主要代表,劉備以法正、黃權為主要謀臣,與吳懿聯姻,以劉巴、李嚴為重要的郡城太守等,無一不是以安撫廣大巴蜀投附的官員、兵將為重。連編制蜀漢政權法律基礎的《蜀科》的五位主要官吏中,諸葛亮、伊籍為荊襄派,其他法正、劉巴和李嚴,均為原巴蜀劉璋部屬。(若不是法正早逝,蜀漢帝國的丞相之位,很可能就非諸葛亮所有了)。
在劉備督軍與曹操大戰於漢中之時,李嚴任犍為太守,連續平定了多起叛亂和夷軍入侵,並且治理郡城有效,得到了劉備的高度評價。
至劉備伐吳慘敗,跟隨的臣僚、將領傷亡慘重,值得注意的是,當劉備退屯永安時,他下詔召喚進永安宮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李嚴,且等李嚴到達後,當即加封尚書令,統管前線軍政事務,充分表達了劉備對李嚴的信任和賞識。
劉備去世前,諸葛亮和李嚴同為接受遺詔、輔佐幼主的託孤大臣。其中遺詔中封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諸軍事、率軍鎮守永安,防備東吳。
因此,在後主初期,李嚴是和諸葛亮在權力分配是上不相上下的。只是由於李嚴長期不在朝廷,加之其性格孤傲,與朝臣們關係不睦,漸漸失去了成為巴蜀官吏首領的可能。加上自北伐以來,蜀漢全國的軍事重心偏移到了諸葛亮所掌控的漢中,而李嚴不但不積極參與北伐大業,反倒有自雄江州、巴郡的野心,最終在權力鬥爭中成為了失敗者。
-
3 # 君發劉軍
我認為,這是黃權利益的需要。劉備出身布衣,打下大片的疆土,非常的不容易,可以說是白手起家,但他兵敗患病無可奈何的走了。臨死前,他想到自己的兒子尚未成年,為了他的江山能夠延續下去,他只能把他的身後事託孤給兩個既能幹、又忠心的臣子。諸葛亮不用說了,他是陪:劉備起家的老人。他輔佐劉備從艱難萬險中取得了中國大陸1/3的國土。而李巖是他成功後投奔他的人,但是李嚴和諸葛亮是不和的,這便於劉禪成年後的統治。而後的現實也證明了這點,諸葛亮和李嚴不和。但是李巖這兩下子和諸葛亮差遠了,諸葛亮用他特有的才能,將蜀國的的權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並且名傳千古,諸葛亮能幹聰明,就像我們現在的周總理,他們將會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各位老鐵們,你們認為我說的對嗎?
回覆列表
李嚴在犍為太守任內(214年—222年),表現出其優秀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此外,根據水經注之記載,其還重新修築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線江的兩岸,以致後來南宋時期的賜進士出身、工部侍郎李心傳認為 “眉州通濟堰,建安間創始”,把功勞歸給了李嚴。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在漢中交戰正酣,蜀中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聚眾數萬造反,攻佔資中縣。當時蜀中大部分兵力民力都前往支援漢中前線,李嚴無法調集別處的軍隊,於是只率領著犍為郡五千士卒討伐反叛,成功地以五千兵力消滅了數萬叛軍。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劉備於是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領郡如故。過了幾年南中雍闓在益州作亂,李嚴寫了六張紙的書信給雍闓,向他解釋利害,但雍闓不聽,依舊煽動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只得率軍平定南中。
劉備臨終前以李嚴為中都護,李嚴在任內擴建巴郡郡治江州城,週迴十六里。又打穿江州城的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變成洲。之後原本打算把巴郡其中的五郡合起來,設定巴州,但丞相諸葛亮不答應。
222年,劉備召李嚴到永安宮,拜尚書令,輔助丞相諸葛亮處理國政。223年,夷陵兵敗的劉備臨終時,託孤丞相諸葛亮和李嚴輔佐少主,委任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同年,李嚴受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建興四年,轉前將軍。
226年,由於諸葛亮率軍進駐從漢中,李嚴被委以管理後方事務,於是移屯江州(今重慶市一帶),留護軍、徵西將軍陳到駐永安,江州、永安等地軍政皆歸屬李嚴負責。當時李嚴寫信給先前叛將、曹魏新城太守孟達,勸其反戈一擊,迴歸蜀漢,信中說:“我與孔明都受到先帝的託付,憂慮重重、責任艱鉅,所以想找到復興大業的良伴。”諸葛亮後來也寫信給孟達,信中曾言道:“處理事務像流水般迅速而又條理,決定重大事項的取捨時毫不猶豫,這就是李正方的性格啊。”
參考文獻:
《華陽國志·巴志》
陳壽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