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活生
-
2 # 詩尚凝寒
華指華胥氏,是伏義氏女媧氏的母族,主存指仰韻文化時期的中原氏族。夏是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從氏族公社到國家政權,中華民族的形成源自華夏,主要活動範圍在今河南省一帶。
-
3 # 至樂無如讀書
華夏一詞歷來解釋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明確的,華夏是周人自稱,周人自稱夏,也自稱華,華與夏意同,合稱華夏。華指華美,夏指廣大。
西漢楊雄《方言》“夏,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當地人認為夏就是大,引申為秦地就是夏。戰國《睡虎地秦簡》“臣邦人不安其主長而欲去夏者,勿許”。秦地稱夏。《史記·吳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夏指秦地。《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朱駿聲“就全地而言,中國在西北一小隅”。夏即中國,在西北一小隅。秦地既是夏,也是中國。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是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稱東夏,東西合稱諸夏”。“周人尚赤,赤即華,凡遵守周禮尚赤的人和族,就是華人華族”。不再多舉例了。
從以上古今人的觀點,不難看出周人周地就是華夏。
-
4 # 東方山上吹西風
謝謝邀請!《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裡以服飾之美為話,疆域遼闊為夏。個人認為先有華再有夏。這個不僅僅是因為兩個字排列先後的原因,還因為古籍中華胥之國華胥之氏是在夏朝之前一種沒有什麼遺蹟留下的先民創造的文明。當一個遠古氏族因為食物充足產生了文化需求以後,就有時間華麗其衣裳、繁複其禮儀。馬太效應加快了附近和歸附的弱勢氏族形成了強大的氏族。“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很可能就是四個主要氏族組成了夏族,華夏就是華胥。所以先有華再有夏,只有一個因華而形成的夏族,以後就稱為華夏族。
-
5 # 雁虛懷
爾雅釋山有云: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
河南華指的是嵩山,河西嶽指的是今天的華山。今華山並非古華山。不可混為一談。
嵩山古稱華——後世周封國華就在嵩山腳下。因為在山南,又稱華陽。
大禹都陽城,也在嵩山腳下。後來大禹兒子啟在陽城建立夏朝
嵩山(華)與夏朝兩者合稱華夏,意為位於嵩山(華)腳下的夏部落。後來引申為中國。
-
6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大禹治水後人吃喝無憂的思考就是,大禹治水是在做一項水利工程。
其實大洪水之後儘快恢復正常生產才是關鍵。
一大群人要吃東西。抓魚是無法滿足這麼多人八九年的抗災的。
洪水後驚魂未定,定下後就開始組織自救。
息壤就是天鵝大雁休息的淺灘。鯀就把淺灘的泥挖到岸上。
這是勞民傷財的重體力付出。就是這樣,洪水也沒有退卻,加高的堤壩也不堪一擊。
鯀就成了替罪羊。
大禹治水是在淺灘上種植蓮藕。巨大的淺灘地域都種上了蓮藕,族人一年三季都可以靠蓮藕充飢。只要夏季是蓮藕的生長期,也是族人放鬆狂歡的日子。
大禹帶著眾人挖藕,教會更多的人種植藕。挖藕的技巧變成了後來的禹步,有學者認為這是大禹腿傷,後人模仿紀念。哪有模仿別人短處去取悅的?
荷這個字就是用扁擔挑的意識(負荷、荷重)。這個字和荷花不謀而合一定不是偶然。
我認為華夏的華字就是粉紅荷花的意思。
挖藕是全民解決食物的勞動付出。大禹就是讓人沿著河邊一路挖過去。這樣才把淤泥清理出來。河道自然暢通了。
大禹的畫像手中的鏟子只能在挖藕中發揮最大價值。
大禹治水更是遠古時代中華兒女自救的一種智慧。
華的問題源頭在這裡
-
7 # cv0371
華指華地,今鄭州,新鄭,新密三市交界處,有華國故城遺址,可追溯至仰韶時期。因地理位置居中而稱中華(概念不同於今日中華)。後因夏人在華地崛起建都,建立夏朝,後人稱為華夏,意為華地夏人或夏朝。
回覆列表
其實提問人所說的夏族就是指的華夏族,並沒有獨立的兩個民族的說法,甚至叫華族也行。
因為上古時華夏二字同音同義,可以互通使用。
《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夏和華指的都是一樣的意思。《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裡以服飾之美為話,疆域遼闊為夏。
華夏連用代表了中華大地。
章太炎認為華夏之稱來自於華山和夏水,但是我不是太贊成這個說法,而且此華山應該不是今日之華山,若是相同,則與夏山相距太遠,不太符合民族自稱。
還有一種說法源於上古傳說,即中華文明始祖“華胥氏”,伏羲女媧之母。”《華夏考源》認為:“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華夏就是華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