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沉的歷史

    在歷史的記載中古公亶父領導的周與商之間是沒有爆發任何的衝突,因此這個說法是顯然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卻不難從現有的史料中發現,古公亶父在其執政期間的所作所為,確實似有準備與商爭霸的預謀。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古公亶父做了什麼吧!

    一、復修后稷、公劉之業,收攬民心。

    在《史記·周本紀》中司馬遷高度評價古公亶父,稱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華人皆戴之。”后稷和公劉,都是周族歷史上十分優秀的領導者,在他們的統治時期周族都得了巨大的發展。而古公亶父現在同樣學習后稷和公劉當政時的所在所為,因此而深受周族人民的擁戴,周族也在其統治時期迅速發展壯大。

    二、將周族遷居於岐山地區,大力發展壯大周族勢力。

    在《史記》中將古公亶父遷居到岐山地區說原因的十分有意思:當時周族遭受到了戎狄的入侵,周族民眾紛紛要求與戎狄進行戰爭,但古公亶父卻以“不想因為和戎狄開戰,而造成民眾死傷”為藉口,拋棄民眾,自己帶了少數人就來到了岐山地區。但是周族人由於十分愛戴古公亶父,扶老攜幼也都到了到了岐山地區。

    這個故事實在是令人無法理解,古公亶父將周族遷到岐山地區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後來,古公亶父又在岐山地區對周族進行了“貶戎狄之俗,而營建城郭屋室”的政策,這似乎表面有大量的戎狄加入了周族,周族在擁有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岐山地區進行了大開發。

    而在《詩經·魯頌·閟宮》中直言不諱的說道:“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這裡明確指出了古公亶父來到岐山地區的目的就是為了與商王朝對抗,根本不是迫於無奈之舉。

    三、傳位於少子季歷,讓泰伯、虞仲擴大周族影響力。

    有關“泰伯奔吳”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流傳甚廣,但是當我們仔細思考這個事件時,卻會發現這件事情疑點頗多。首先泰伯和虞仲從西部的陝西跑到東部的江蘇,如此漫長的距離,憑藉當時的條件他們居然能夠順利到底目的地。而且他們僅僅是為了避位,並不是逃避什麼仇殺,完全沒有必要跑到如此蠻荒且遙遠的地方。

    請允許我用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這個事件,我認為泰伯和虞仲的出走,很有可能是為了擴大周族的影響力,為未來的滅商做準備。但是後來並沒有記錄表面他們的力量幫助武王滅商,因此我推斷很有可能他們兩人的勢力被商王朝所消滅了。

    即便古公亶父有要滅商的打算,以當時古公亶父領導的周族的實力是無法滅商的。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古公亶父為其後周文王和周武王滅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2 # 出於幽谷

    似乎信史不是這麼記載的。周人滅商不是從古亶父開始的,應是古亶父的孫子,文王開始,武王收官,完成周人滅商。

    其一,古亶父時,周人厭戰。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古公亶父修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華人皆戴之。燻育等戎狄部族來攻打他,想得到財物,他就把財物都給予了。過了一陣子又來攻打,還想得到土地和人民,民皆怒,欲戰。古公說:民立君長,是求對他們有利,現在戎狄來攻,是為土地和人民,人民在我治下,與在他們治下,有什麼不同呢?人民為了擁待我,才去打仗。靠犧牲別人的父親孩子來統治,予不忍為。由此可見,周人不願意發生戰爭。

    其二。周人剛建城立制設職。如前所失,古公亶父不願與戎狄等部族發生戰爭,與他的親近左右離開了世代居住的豳,涉漆、沮二水,翻過樑山,定居在岐山腳下。而豳地的百姓扶老攜幼,也都全部重新回到了古公亶父身邊,來到岐山腳下,連周圍的國家聽說古公亶父仁慈,也都來投靠他。之後,古公亶父貶斥以前在戎狄之地居住的習俗,營建城廓室屋 ,分成邑落居住,並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種官職。民皆歌樂之,頌其德。由此可以推斷,古公亶父時的周人岐山腳下,剛剛站穩腳跟,沒有實力發動滅商的戰事。

    其三,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周人到武王時 ,也沒有十足的力量與殷商王朝抗衡。為了完成文王的遺志,首先,武王先試探諸侯,是否願意與周人一起討伐紂王,結果800諸侯會盟津,達到目的後說: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其次,經過充分準備,武王牧野誓師,舉兵討伐殷紂王。而此時,商周兵力對比還是挺懸殊的。殷紂的軍隊有70萬之眾,而周人的軍隊,據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載,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最終,周人滅商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紂王荒淫無度,濫殺無辜,民心渙散,軍隊與紂王離心離德,戰場倒戈等。所以,周人伐紂,殷商王朝才滅亡,周朝才建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子連心是說的心得作用嗎?還是思想上的作用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