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這個指的是性質說的、假如說、高粱的種子、種在地上當然就出的還是高粱、都是同一個性質、若要是在佛教上、把個比喻的就是、以金注金、就是用一塊金子造出來的器物、性質都是這一塊金子上的性質、互相的感應也應該都是相連的。

  • 2 # 光明啟

    父子連心指的是父知子,子知父。

    知子莫於父,知父莫過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

    上陣父子兵。

    等等。指的父與子心靈相通和感應。

    既是血脈相連,又是基因一脈相承,還是男性格位相承。

  • 3 # 漢人子龍

    父子感應主要就是量子糾纏的原因。如果父親愛孩子多,父親預感強,如果孩子愛父親多,孩子也能預感父親的境遇。

    人以人之間有愛就會發生量子糾纏。愛也是多種多樣的,量子糾纏有時候是腦部,有時候是身體,有時候是心。

    愛本身就是一種通靈的高能量,是五維空間的資訊。

  • 4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父子連心”是句家常俗話,含義豐富,根據在聖典裡。你也知道一些,只是看更高更新的結論。下面依據聖教,閒聊幾句,供參考。

    【1、此句的五解】

    通常解作五意:(1)父子同根。因為“父精母血,懷胎十月”,才生兒女,故血親關係是天然的聯絡紐帶和根基。現代的生物基因論也從科學角度,將這個結論表述為絕對規律。(2)父子同運。父子朝夕相處,親近無間,無話不談,相互感染,性情和思維方式趨同,故容易感應事運相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3)父子同想。孩子如苗,父母如丁,扶幼長大,彼此知心,故遇事容易想到一起,同思同行。(4)父子同性。因為同居同在,父母的三觀標準容易隨言行傳染給孩子,日久品行復制,性情相近。(5)父子同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則父母的追求容易自動傳遞給孩子,變成他潛意識的追求,在未來使彼此的理想趨同。

    【2、此句的宿因】

    佛家認為,凡夫命運的背後都有鬼神操控,投胎如此,畢生如此,不會改變。進一步講,前世恩仇最深的人,在今世才投胎為父母子女關係,仇者來討債,恩者來報答,最終造成“父子同心“的結果是,或相互利用和傷害,或相互幫助和給予。也因此,所謂的“同心”不都是好事,父母不能簡單理解,沾沾自喜。可見,宿命推動孩子投胎,但人沒法預知宿命,也就沒能力鑑別與孩子“同心”的後果,常見“溺愛傷子,姑息絕後”的教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把“父子同心”解為“父子同緣”也可以,還有警惕之義。

    【3、此句的教育性】

    孩子的成長在早期受父母影響大,隨著入世程度的加深,那個看不見的“與父母同心”總在變化,故越小越容易同心,越大越不易同心,故父母不能將此理絕對化,都看做永遠天經地義,失去對孩子的平等心。這個“同心”的相對性在告誡父母,孩子越大,越要用理智,而不能用舊的感情維持“同心”關係。孩子日漸增長的理性也要求父母與之同步,相互呼應,保持成長中的動態平衡。所以,父母與孩子的幼年同心關係在未來,必須轉變為“同理”關係,才能繼續和諧。反之,只要年齡推動著長幼的價值觀錯位,日漸拉大差距,曾經再醇厚的“同心”也會變成孩子單方面的“叛心”,最終失去“同心”。哪怕雙方都有責任,但父母缺乏經驗,往往是未來“長幼不同心”的主因,古今的成敗案例遍地都是。

    【4、判斷是否“同心”的方法】

    涉及很多,不便展開,可以《弟子規》為參考,衡量父母和孩子對其中道理做到什麼程度,都做到一分,就同心一分,否則就離心一分,日久必危,貌合神離。具體講有七點:(1)學“孝”程度。(2)行“悌”程度。(3)修“謹”程度。(4)立“信”程度。(5)施“愛”程度。(6)親“仁”程度。(7)力“學”程度。離開這七個做人的根本規矩,父子在未來不可能同心,必定“不是父母失責,就是子女失教”,彼此離心離德,漸行漸遠。

    【5、“理”是“心”的法則,是“同”的標準】

    一般的看法都帶有情感傾向性,比較強調血緣關係的天然重要性和決定性,這種理解只適用於嬰幼階段,不適合長遠未來;是靜止看“同心”,沒有動態看,容易過時失效。人越大,越要以“理”立身,對理義的覺悟度決定成熟度,故在家庭裡要維持“父子同心”,不能離開聖賢教育,不能單靠世俗的情感交往。為何?聖如名師,將孩子託付給他們,值得信賴;理如火炬,教給孩子,使他自照自明,才是最牢靠的。父母和子女的同心關係只建立在血親紐帶上,比較脆弱;唯有建立在道理之上,才能長久穩固。

    總之,父子的思想是看不見的,心靈是不同步的,想維持“持續的同心”,非常困難。只能長幼共同以聖賢為師,以聖理為系,持之以恆,化心為理,才容易實現“同心同德”,恩義合和,這是標題句最深的隱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萄葡什麼時候埋土比較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