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業影迷牛哄哄
-
2 # 迷影生活
因為裴淳華的精湛演技和敬業精神,以及瑪麗·科爾文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才對馬修·海涅曼執導的電影《私人戰爭》充滿興趣。看得出,這是一部具有衝奧潛質、彰顯人文精神的作品,是《聚焦》、《華盛頓郵報》之後,最值得期待的“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的電影。
如此極盡所能、明目張膽的直奔主題,讓我彷彿看到了獻禮片的影子。
相繼接拍了“雷聲大、雨點小”的《貝魯特》和《火狐一號出擊》,以及歷史劇情片《敵對分子》和《刺殺蓋世太保》,這兩年,因《消失的愛人》而差點拿到奧斯卡小金人的英國女演員裴淳華,似乎跟政治、現實題材卯上了。
有了好題材和好演員,奔著《華盛頓郵報》、《拆彈部隊》使勁的《私人戰爭》,自開拍起便備受關注。然而,成片的成色除了失望就是失望。這當然和同型別題材太氾濫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想得太多、內容空洞,兩面不靠、不倫不類。
以一言難盡的方式展示一個病態、矛盾的複雜靈魂,《私人戰爭》的表演門檻很高,裴淳華幾乎憑一己之力,差點成功挽救了本片。然而,全片在思想與主題上的“差之毫釐”,讓主要人物的動機變得模糊又感性,難以得到觀眾的共鳴,人物站不住腳,整個故事也跟著變得七零八落、不知所云。
《私人戰爭》的佈局相對比較傳統,選擇了人物與戰爭兩條敘事主線,試圖用雙主線並駕齊驅的敘述方式,從精神層面關注和探討,在“人為災難”的戰爭中人性的痛苦、無力、悲憫與扭曲。然而,糟糕的節奏與失控的剪輯,讓本該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兩條主線,成了相互競爭、相互踐踏的惡性迴圈。
結果就是,觀眾感受到了很多“複雜的情緒”,接收到了或殘酷、或溫情的視覺暗示,卻很難能真實的感觸到痛苦與歡樂,觸及到人性與心靈。震撼人心並不難,但淺嘗輒止的故事和不明所以的表達,很難引發人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
可以說,本片以戰地記者女主的視角,兼顧了對戰爭的冷眼以對,與對戰爭受害者的熱忱關注。在一場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漠不關注的戰爭中,平民的故事、人性的善惡,往往最能打動人心,這也是女主獨特魅力的集中體現。裴淳華很努力的往這個方向走,卻拗不過假大空的主題,以及平淡甚至平庸的表達。
浪費了好題材和好演技,這是《私人戰爭》失敗的表象,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主創並沒有想明白究竟該如何挖掘角色的矛盾內心,以表現戰爭的殘酷與溫情,留下的只有流於形式的西方普世價值觀,與觀眾茫然、失望的尷尬表情。
-
3 # 碟碟不休的Kevin
電影《私人戰爭》中,無論是電影中的人物瑪利亞· 科爾文,還是主演裴淳華,兩個人的表現都是非常傑出的。
電影沒有過多的糾結於簡單的政治正確,而是讓人們關注戰地記者這一驚心動魄的職業。不同於職業軍人,戰地記者亦軍亦民的特殊身份使得他們承擔著超乎常人想象的風險和壓力。同時不停地穿梭於戰爭與和平環境之間,又使得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有時甚至是肉體上的摧殘。很多戰地記者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不得不依賴於吸菸酗酒來擺脫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
電影不停的在炮火連天和歌舞昇平的場景之間切換,穿著防彈背心在前線摸爬滾打的瑪利亞·科爾文和身著華服登臺領獎的瑪利亞·科爾文,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反差和深深地震撼。
裴淳華在電影中傑出的表演讓世人得以再次領略了瑪利亞·科爾文這位傑出女性傳奇經歷。她不僅是在扮相上高度還原了瑪利亞·科爾文華麗的獨眼造型,而且將這位始終處於各種矛盾和掙扎之中的女性的複雜心理展示於世人面前。強大的個人氣場綻放出的光芒掩蓋了電影中的其他角色的表演,幾乎把這部電影變成了A PRIVATE MOVIE。
回覆列表
拋開故事背後的真相可能存在刻意的價值觀輸導這一點,電影本身的表現非常好。 《私人戰爭》寓意著女記者瑪麗科爾文與“戰爭”本身之間的戰爭。她僅僅是一個人,一名記者,但她的戰爭經驗卻不循序許多前線的戰士,她在一次次奔赴戰場的新聞調查中,失去了家庭的和諧,瞎了左眼,患上創傷後遺症,最終失去生命。
開篇,影片從一棟被轟炸的殘破的大樓,緩緩搖升至整片廢墟城市,展現戰爭後的蒼涼景象。而這一幕畫面,在影片的結尾時再次出現,正是科爾文去世的地方。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擷取的面可能不夠廣,總結起來是從失去左眼的事件到逝去的幾次經歷。
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主編勸科爾文回到工作中。他告訴科爾文,你做的事情只有不正常的人才會做,但是,如果連你都不做了,我們能依靠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