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
2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永樂、洪熙、宣德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三個人是祖孫關係,一脈相承。因為朱高熾在位僅一年,所以在這裡只說永樂與宣德年間的名臣。
朱棣靖難成功以後,遷都北京、修纂《永樂大典》、設立內閣、疏通運河、威服蒙古、收復安南、蕩平倭寇、等。朱棣重視經濟,勤政愛民,善用人才,振興文化,為仁宣之治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切離不開各路名臣的相助。
解縉:Quattroporte《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
楊士奇:三楊中的“西楊”,以學識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Quattroporte。堅定不移的太子派,經過一系列的鬥爭,最終將朱高熾扶上了皇帝的寶座。
楊榮:三楊中的“東楊”,其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朱棣親征時駕崩,楊榮秘不發喪,回京向太子稟報,使得朱高熾順利即位。
楊溥:三楊中的“南楊”,曾因太子迎駕稍遲,被關詔獄十年。仁宗即位後,被任命為翰林學士。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罷設弘文閣,把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主管樞機事務。
楊士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他們勤於政事,為仁宣之治的出現立下了功勞,是明朝為數不多的名臣。
不想談明朝,談到明朝心裡很沉重。更別說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什麼名臣名相,這是一個名偷,名盜都沒有的萬馬齊喑的朝代,就見朱家那班暴君昏君上躥下跳,最後把國家社稷玩完的身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設定丞相一職的國家,君主的意義是君權神授,天命所歸,他解決的是國家政權來源的合法性問題,至於如何治理國家,這是個專業性非常強的東西,必須由更有天分的人來擔當,君主統而不治,而專門由丞相或宰相來負責國家的具體治理,就像農村家裡辦大事,都要請一位經驗豐富,精力充沛,有號召力的人來當總管所有事務,這就是丞相的雛形,中國象棋里居於中樞位置的那顆棋子就是丞相的象徵。
君主的天命可由血緣關係繼承,因為皇帝是他爸,但他治理國家的才能卻無法透過繼承得到,國家治理,千頭萬緒就由專業的管理專家丞相為皇帝擔綱,君相分權,這是中華文明成熟的標誌。
丞相是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丞相制度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丞相也叫做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就是管仲,樂毅,商鞅。
管仲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樂毅則輔助燕昭王振興燕國,統帥五國聯軍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幾亡其國;至於商鞅則是秦國從一蠻荒小國崛起成為關東六國膽寒的虎狼之國的關鍵推手,郡縣制的集大成者,改變了中國歷史。華人最崇拜的丞相就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正因如此,丞相最階級接近權力核心,篡位取代皇帝也最容易成功,歷史上像王莽,曹操,近代如袁世凱,都幹過這些勾當。故皇帝常改變其名稱權責,甚至分權方便制約,宰相這一官職歷時大約1600年。丞相制度設立之初,丞相的權力是很大的,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不斷髮展,君主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所以逐步削弱了丞相的權力。隋朝出現的三省六部制就是用來分割相權的。
到了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害怕皇權旁落,廢除了丞相制,同時幹起了丞相的全部工作,那叫累啊,苦得天昏地暗,宵衣旰食。老朱家祖上歷代要飯,沒有沾過權力帶來的快感,一經接觸甘之如飴,嗜權的本性讓他不容別人染指,甚至立下規矩,大臣有言設立丞相之位的一律斬首處死。
所以,明朝是沒有丞相的,更遑論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什麼名相名臣,都是一幫皇帝的秘書而已。
沒有了丞相,對皇帝的專業能力要求非常高,幾乎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雞毛蒜皮,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兩個暴君,其他子孫都頑劣昏聵,無一能承擔管理國家的重任,於是喊了一大班人充當辦事秘書,個個唯唯諾諾,哪有什麼名臣可言?當然,明朝歷史上是出現了幾位名臣,如於謙,張居正,袁崇煥,但既不是出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最後也不得善終,要麼身首異處,要麼挫骨揚灰...
說明朝,還說啥呢?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