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使用者挑燈看劍
時移世易,今時不同往日,宋朝和漢唐相比無論在自身還是在面臨的對手上都已經發生重大的改變! 自身方面,漢唐作為中國歷史上兩個經歷長期戰亂後重新統一的朝代(秦國雖然建立起大一統國家的骨架雛形但是統一的時間僅有15年太短了秦亡漢立的過程可以看做是漢朝完成秦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的歷史延續),在建立之處,漢唐開國者都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國策,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則採取“和平友好”的戰略忍耐政策,用意給恢復國力強大軍力創造條件爭取時間,但對於漢唐這兩個充滿生機活力和強烈進取心的朝代來說,忍耐只是暫時的策略,反擊敵人開疆拓土建立不世功勳揚名天下青史留名才是漢唐這兩個朝代來自血液裡的強烈願望!正因為如此再加上一代代雄主精兵猛將智謀之臣自能重振雄風,造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唐威名造就萬國朝邦尊稱天朝天可漢的漢唐盛世!
而宋朝建立之初經趙匡胤趙光義兩代尚能勵精圖治開拓進取,但在經歷“斧聲燭影”不當上位雍熙北伐失敗之後,宋太宗出於鞏固皇權傳承的政治私利,維護權威加強政權控制並自唐末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武將手握軍權導致政權頻繁更替的歷史經驗教訓制訂的重文抑武的政治國策荼毒後世,造成兩宋文人治軍監軍,武將只有調兵權而無指揮權,文武不和,武將調動頻繁,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軍力孱弱的現象,再加上燕雲16州長城的丟失,西夏奪去養馬場之地,導致北宋國防地緣環境的重大威脅和變化,導致北宋無法像漢唐一樣建立起強大精銳的騎兵部隊,導致北宋以大量的步兵軍團在華北平原上與北方契丹西夏女真等遊牧民族精銳騎兵部隊作戰是無防禦工事長城可以依託無險可守,造成軍事上的極大被動,而軍事上的失敗又導致大量賠款經濟財政物資兵員上的重大損失和危機,財政資源的枯竭經濟改革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又會導致重大的社會動盪農民起義動亂不已,後世宋朝統治者對內腐敗無能對外卑躬屈膝軟弱可欺喪權辱國造成靖康之恥的歷史悲劇!
在對手方面,與漢唐面對的 匈奴 突厥 相比,宋朝面臨的對手更加進化了更加難以對付了,無論匈奴還是突厥吐谷渾吐蕃都屬於文明未開化的蠻族僅僅在軍事上具體來說是在騎兵上有優勢,而在軍事理論軍事技術經濟文化外交謀略上都遠非漢唐對手,而宋朝面臨的契丹金國蒙古在佔有燕雲16州黃河以北中原之地後,在保持遊牧民族傳統的軍事優勢的同時,積極向漢民族學習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大量任用漢人全面仿照中原民族設計統治管理機構,在短時間內就從蠻族進化為“文明人”,與宋朝相比只有“量差而無代差”,這就使得宋朝在面臨契丹金國蒙古時,無法像前朝一樣在軍事出於劣勢的時候在文化技術外交謀略等方面實現“實力不夠,文明來補”
回覆列表
我說實話,要論威風,漢唐確實是威風;但要論屈辱,漢唐沒準還真比宋朝更屈辱。
宋朝最大的屈辱,無非是三個——簽訂澶淵之盟、靖康之恥和紹興和議。除此以外,宋朝還真沒有多麼屈辱。恰恰相反,面對十世紀到十三世紀這三百年,東亞乃至整個歐亞大陸上最強大的三個種族——契丹、女真和蒙古,宋朝一直是堅持得最久的那個。光一座襄陽城,就拖住蒙古大軍近四十年;一座釣魚城,更是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宋朝的抗擊決心,豈非幹雲?
而宋朝之所以在對遊牧民族作戰中多采取守勢,也並非統治者沒有進取心,而是客觀條件使然——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是歷代中原政權最大地戰馬產地;西夏一獨立,更是把河套這塊最後的馬產地給弄走了。在戰馬方面,北宋其實和之前的六朝以及之後的南宋是一樣的,他們只能用大規模步兵軍團來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這種打法,註定只能依據地形和堅城來防守,不適合進攻,也就無從談起主動去收拾那些遊牧民族的人了。
另外,宋朝再捱打,皇帝被包圓也就兩次——靖康之恥和臨安投降,就連元人都承認,宋朝的滅亡標誌是崖山之戰趙昺投海而死,也就是說,宋朝的滅亡是以皇帝殉國而非投降為標誌的。但是漢和唐,就有點尷尬了。
漢朝開國沒幾年,劉邦就被冒頓單于圍在白登山上一個禮拜,差點被凍死在白登山;劉邦死後,冒頓甚至直接寫騷擾信給呂雉,說要和她雙宿雙飛,氣得老太太差點自己就要上戰場跟這王八蛋幹。但是這些要跟唐朝比,那都不是個事兒。
李淵起兵的時候,為了後院安穩,就和突厥人稱了臣。李世民登基的時候,突厥可汗甚至帶著幾萬騎兵來“恭賀”,最後是李世民單槍匹馬才喝退的突厥人。至於安史之亂、回鶻之亂、吐蕃攻長安,那更是不計其數了。
因此,強者恆強,真不是一定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