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吹臉膀
-
2 # 餘秋風雨
清朝康熙時期畫岀大清全圖的是:由各國傳教士及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中國學者二百餘人混編的測量隊伍組成。
《皇輿全覽圖》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圖”,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精最全之圖”。
《皇輿全覽圖》 - 歷史背景:
繼利瑪竇之後,西方地圖學在清朝繼續傳入中國。康熙、乾隆年間,中國政府聘請西方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雷孝思(J.B.Régis)、杜德美(PetrusJartoux)等十人來中國從事大地測量和繪製地圖,並傳授這方面的知識,從而引進了西方大地測量學和地圖製圖學。
約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訂立《尼布楚條約》之後,康熙看到了精確地圖在政治、外交上的巨大作用,於是下決心引進西方先進的測繪製圖技術。他下令各大臣推薦專家,購買儀器。當他到全國各地巡視時,命外國專家隨行,測定各地的經緯度,為製圖作準備。康熙四十七年(1708)以後,全國範圍的三角測量和繪製地圖工作陸續開始進行。
《皇輿全覽圖》 - 參與人員:
全部工作由康熙主持,大的計劃、方針、法規也由他親自裁定,具體人選、組織機構、工作質量他都過問。在大規模的測繪工作正式開始以前,康熙帝還命傳教士先行試點,繪製出北京附近地圖。他親自校勘,比較舊圖,確認新圖遠勝舊圖之後,才下令開展大規模的測繪工作。康熙四十七年由各國傳教士及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中國學者二百餘人混編的測量隊伍組成。
《皇輿全覽圖》 - 特點:
全圖共計41幅,借鑑科學技術實測後繪製,以天文觀測為基礎,使用三角測量法進而測圖。採用了偽圓柱投影,以經緯度製圖法繪製。以漢、滿文共注地名,其中滿文用以邊疆,漢文用以內地。第一次實測了臺灣省地圖。在尺度丈量上的全國統一,實地測量地球的子午線弧長等, 都給清代地圖製圖充實了依據,提高了製圖質量。
《皇輿全覽圖》 - 版本:
測繪從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正式開始,至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基本告成。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曾出木刻版《皇輿全覽圖》,有總圖1幅,分省圖和地區圖28幅,因戰事,西藏及蒙古極西地方多空白。
到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又刊印一次,總圖已詳繪有西藏和蒙古極西地方,分省圖和地區圖增至32幅,其範圍東北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東南至臺灣,北至白喀爾鄂博(貝加爾湖),南至海南島,西北至衣裡必拉(伊犁河),西南至拉打克河屯(列城)以西。在西藏邊境還標註出朱母郎馬阿林(珠穆朗瑪峰)。圖上以透過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網用梯形投影法。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還印行過銅版圖,以緯差8度為1排,共分8排,41幅。這種以經緯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國製圖歷史上是第一次。銅版圖的範圍與康熙六十年木刻版大致相同,但在文字記註上則是內地各省注漢字,東北和蒙藏地區注滿文。故後人又題名為《滿漢合璧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流傳較廣。
後來,為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又刊木版小葉本,以省、府分幅,計227幅。不繪經緯線,且只包括內地各省。
《皇輿全覽圖》 - 歷史意義:
《皇輿全覽圖》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淵源於此圖,其範圍之廣,內容之精詳,超過了以往任何中國地圖。
《皇輿全覽圖》 是中國第一次採用經緯網作圖的著名地圖。這對中國傳統測量學和製圖學可以說是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是世界地理學史上的大事。
康熙皇帝費30年心力,組織領導測繪全國地圖,不但在中國是第一次,在亞洲也是創舉,意義十分重大。規定使用固定統一的尺度,以工部營造尺(1尺=0.317米)為標準尺和計算單位。以營造尺18丈為1繩,10繩為1裡,天上1度即地下200裡,也就是200裡合地球經線1度。用繩量地法測量各地的距離裡數,採用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法等等,這些都是首次運用,很有創見,不僅奠定了中國地理學、測繪學的基礎,對世界地理學也是一大貢獻。
回覆列表
清朝康熙時期畫岀大清全圖的是:由各國傳教士及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中國學者二百餘人混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