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飯無菜

    沒有經歷過苦日子的人,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同時也沒有家教的人,浪費食,五穀養命起碼道理都不懂,這種人的心態是,變異。

  • 2 # 五常大米惠惠

    農民種地不容易,現在浪費糧食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現在浪費糧食的人類都是什麼心態?

    一、豐衣足食因素

    1、當今人民富裕,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缺吃、不缺穿,而且即使浪費也不會像古人一樣捱餓。

    2、現代人主食的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美食玲琅滿目,大多數人都不在乎缺少某一種糧食,因為根本餓不著就不去珍惜。

    二、家庭教育因素

    1、糖罐里長大的孩子,即使家庭條件不富裕,父母知道節約,但不會去教育孩子節約,個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著和自己一樣的生活,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好,所以不想去管。

    2、家庭條件好,父母都不節儉,因為根本不缺錢花,山珍海味也許都吃膩了,那還會去節約那點糧食,有句農村俗語說的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都沒做好榜樣,孩子就更不會去做三、社會風氣因素

    當今社會,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攀比心理都比較強。

    1、農村還好點,因為農民親自種地,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隨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唯一不足的是,大多數農民都是老一輩自己勤儉節約,而不去教導孩子,他們都想自己的孩子不比任何人差,不像他們一樣過苦日子,這也捨不得吃,那也捨不得穿的;將來要讓兒女過好日,子,吃啥有啥,穿啥買啥,不委屈自己。

    2、而城市人本來就沒種過地,當他們看見農民在勞作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反應是農村的空氣好,感覺農民生活很悠閒,每天不必像他們一樣早八晚五的上班工作,城市人原本就不知道農民有多辛苦。

    3、城市的生活節奏比農村快,年輕人經常為了節省時間下飯店、吃快餐等,在飯店吃剩下的飯菜都不好意思拿回家,有的怕別人笑話,有的覺得剩飯剩菜不能吃。

  • 3 # 遙山清風明月

    我聽老人講過一個故事,說是有家大地主有三個兒子,每頓飯三個人都要求飯菜和另外兩個人不一樣,否則,廚師就要受即到懲罰。有時,饅頭咬一口就丟了,吃餃子不吃餃子皮。有個長工看見三個少爺丟棄的飯菜覺得心疼,就揀起來把它曬乾,日積月累,竟然聚了好多。

    解放後,地主財產和土地都被農民分了,每個人都要自食其力,三個少爺從未種過地,收的糧食不夠吃,整天餓著肚子。有一天,他們到過去的長工家裡,長工把一些幹餃子皮拿出來,在鍋裡蒸好給他們吃。三個人幾乎連舌頭都要吃肚裡去了。他們問長工:我長這麼大也沒有吃過這樣好吃的東西,你從哪裡弄來的?長工嘆口氣說:少爺,這些都是你們小時丟掉不吃的餃子皮,我曬乾之後收起來的。三個人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麼好。

    我有個親戚是城裡人,他給我講過一件事,大饑荒年代,城裡有很多搶飯的,趁人不注意,從背後猛然出手,把你手裡的食品搶過去,拔腿就跑,你要是追,他就會不顧一切把食品向嘴裡塞,即便你追到了,食品也弄髒了。

    有幾個調皮小夥子,用報紙包了一包泥蛋,故意給疑似搶飯的人看,讓他們以為是點心。果不其然,搶飯人一把奪過去就向嘴裡送,幾個小夥子在後邊哈哈大笑。

    這個親戚說:人要是餓極了,什麼事情都能做出來。

    三年大饑荒之後,黨中央曾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口號――糧食是寶中之寶!

    回首這段歷史,恍若隔世,幾十年的糧食大豐收,讓人們麻木了,也滋生了一代“少爺”,學校的食堂,高檔餐廳,各種名目的宴會都成了浪費糧食的重災區。

    可是,誰能保證,從此之後,我們再也不會遇上災年了呢?咱不說中國五千年曆史了,就說近代吧,五十年代哪些以開發煤礦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當年是何等繁華!如今又如何呢?

    咱也不說人類還無法控制大自然的各種災害,就說農業增產最主要因素化肥吧,每一年要消耗多少礦源呢?這些礦源是取之不盡的嗎?

    節約糧食,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人類能否長久生存的大事。糧食是寶中之寶這一提法,永遠不會過時!

    凡是明智的人,都是高瞻遠矚一葉知秋的人,清末明臣曾國藩,有一個親戚去找他要差事幹,吃飯時,把未脫淨的穀粒吐出來,吃完飯之後,曾國藩打發他回家了,他說:一個農家子弟,如此不珍惜糧食,將來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

    古人云:從儉入奢易,從奢返儉難。

    貨幣,離開物質,就是一堆廢紙!當我們把有限的資源浪費殆盡,誰也救不了我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有些女生一米六不到,卻要求男朋友一米七五以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