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尋

    其實二者定位不同。論普適性和應用性,當然還是首推《孫子兵法》。

    先來看《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為吳國名將孫武所著。現有十三篇存世,因此又被稱為《孫子十三篇》。分上、下兩卷,分別是:

    上卷: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中卷:勢篇、虛實篇、軍爭篇、雜變篇、行軍篇;下卷: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共計7000餘字(也有說古本為5000餘字)。

    它被稱為"兵學聖典"或"兵家第一書", 目前已被翻譯成日、英、法、俄、德等20多國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

    從書籍分篇中我們就能看出,《孫子兵法》更注重兵法的實際應用。因此,讀者群體更多的是領兵打仗的統帥。

    比如,英國空軍元帥斯萊瑟就說過:“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

    而《司馬兵法》從知名度上來說,就遜色不少。但這並不代表這部著作內容不夠優質。事實上,古代許多君王都對《司馬兵法》推崇備至。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漢武帝更是評價到:“置尚武之官,以《司馬兵法》選,位秩比博士”。

    《司馬法》本是一部鴻篇鉅製,據傳有150餘篇。可惜流傳至今,只剩區區五篇存世。分別是: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

    同樣,我們能從分篇看出:《司馬兵法》更偏重軍事理論和治政方針。因此,有許多學者稱其是一部“政典”。這注定了讀這本書的人,大多是需要治國安邦的君王。

    關於《司馬兵法》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它其實包含了兩部分內容,書名也有兩層含義:

    1.《司馬法》原書為姜子牙所作。早在周初就已成書。因為姜子牙的官職為“大司馬”(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長一職),故取名《司馬法》。

    但這本比《孫子兵法》還古老的兵家著作,到戰國初期就已經失傳。

    2.春秋末期,齊國出現一位很有才華的軍事家,叫司馬穰苴。他成為了姜子牙的繼任者,靠自己的軍事智慧保衛著齊國。

    到了齊威王統治時期,釋出了一道命令:"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就把司馬穰苴的著作也編進了《司馬法》,合稱《司馬穰苴兵法》。到了漢代才被簡稱為《司馬兵法》。

    綜上看來,兩部兵書各有千秋,都可稱得上是偉大的軍事著作。只不過,《孫子兵法》更注重實踐,能在許多領域起到指導意義。

    比如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

    而《司馬兵法》既然以理論為主,難免有其歷史侷限性。比如,它美化戰爭,又宣揚治軍要嚴酷,這些觀點明顯與現代價值觀不符。

  • 2 # 江小舟5

    孫子兵法和司馬兵法誰優誰劣,我只知道孫子兵法,司馬兵法卻沒聽說過,所以不能對兩者作出判定誰優誰劣。既然司馬兵法能與孫子兵法相提並論,就顯的不一般了。我想不管那一種只要理論聯絡實際知己知彼很重要。

  • 3 # 唐堂鑫

    司馬法為歷朝歷代用兵總結以及加上司馬穰苴的用兵之法總結而成,從系統性和成書的邏輯性來說值得商榷,而孫子兵法是有由孫武一人在吸取前人兵法的基礎上,由他嘔心瀝血寫成,整書具有嚴密得邏輯性和系統行,被歷代兵家自己全世界稱為兵書之首,戰爭是最殘酷的競爭,但唯有孫子兵法敢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見孫子兵法的厲害,從第一章到十一章邏輯上一氣喝成,不但邏輯嚴密而且具有強大的操作性,十二章是火攻單獨成章,十三章是間篇是各章做決策的基礎,所以單獨成章,孫子兵法在戰爭年代用於戰爭,在和平年代用於商業競爭,其適應能力之強,應用之廣,兵書無出其右,的確可以稱之為兵書之王的稱號。

  • 4 # 夭夭灼灼

    《司馬兵法》現存三部五篇,內容寫的很有深度,有思想。可是論述問題的角度匪夷所思,或許不是站在一個角度,或者說不是同一的立場說事的。原本有一百五十五篇文章,可以說是浩瀚的大部頭,現在已經遺失的差不多了。

    而《孫子兵法》現存十三篇,最初有多少篇不知道,一九七三年在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也是十三篇。而且這十三篇敘述一而貫之,講的都是諸侯爭奪戰角度和立場問題,看得出必是出自一人之手。

    感覺《司馬兵法》或者存偽,或者不是一人寫的。這部書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而《漢書》成書於東漢,《孫子兵法》也在臨沂漢墓中發現,說明漢代時兩部書均已成書,但是感覺《孫子兵法》較完整,思路一貫,而《司馬兵法》則少了一點兒連貫性,而且散失的已經面目全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耕在即,你會因為農資價格暴漲而減少投入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