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自從取得了燕雲十六州之後,當地的英雄豪傑都被遼華人所任用。遼華人得到中國土地,卻利用中國的人力,跟中國一樣稱帝,仿照中國一樣的官員制度,任用中國的賢才,讀中國的書籍,使用中國的車和服飾制度,遵行中國一樣的法律。遼華人現在各方面都和中國一樣,他們又有騎兵和驍勇的將領,這方面強於中國。中國有的他們都有,遼華人的長處,中國卻沒有。遼國是中國的勁敵。”---富弼1044年所寫的《備邊論》1046年富弼又上書說:“古代的遊牧民族語言和服裝和中國不同,他們打仗不過是為了搶中國的特產而已。” 富弼的話點出了為何漢唐能擊敗遊牧民族,漢唐時期的少數民族沒有“漢化”保持遊牧傳統,而遼已經不是純粹的遊牧民族 了。
遼從阿保機時代已經注重農業,他修建了40多個漢城,遼人也搞起來手工業和商業,改變了以畜牧為主的經濟。他又任用了韓知古,康默記,韓延輝這樣的漢人官員。他把契丹從部落聯盟改變成了有組織的帝國。而漢唐面對的匈奴突厥是部落聯盟,容易發生王位繼承權爭鬥,從而被漢唐利用他們的內部矛盾分化。而契丹仿效中國建立官僚制度,加強了集權。北宋要面對比匈奴突厥更強大的敵人,《遼史兵衛志》記載遼太宗皮室軍有五十萬人,常備軍有十萬左右。北宋宋太祖開國時期兵力大概十萬多一些。太祖末年禁軍有十九萬三千,加上廂軍共有三十七萬。兵力上宋遼相當,但是遼軍騎兵多。
一 宋太祖時期的燕雲十六州政策:和平贖買,必要時才武力奪取
宋太祖生活在五代十國的亂世,當時的軍閥甚至說出“天子是兵強馬壯者的人當的,難道天子是天生的嗎?”” 做為開國皇帝如果不削除藩鎮,加強集權,宋朝勢必會和五代一樣難以長久。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的一些禁軍將領的兵權,而對於防守邊疆的將領則很寬容。例如何繼筠守棣州十多年,郭進控制西山二十年,李漢超在齊州十七年,賀惟中在易州十多年,委任甚專。《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這些將領擁有財政大權,可以免稅,允許他們自行招募士兵,軍隊的事情可以自行決定。”其權利類似於藩鎮。可見宋太祖對將領帶兵不會過多幹預,給了邊關守將很大的權利。
宋太祖是怎麼看待燕雲十六州問題的呢?第一 是和平贖買,建立內藏庫,積攢下來的錢用於贖回煙雲十六州。 第二 必要時才發動戰爭。“用二十匹絹買一個遼人的首級,其精兵不過十萬,我用二百萬匹絹的代價,就能殺盡遼兵,開始做戰備”966年進攻易州就被宋軍打退,宋太祖還命令軍隊在幽州邊疆上演習,向遼國展示軍事實力。宋太祖的想法是:“先打下四川,再打下南方,國家就有錢了。北漢和遼國接壤,如果打下來我們就要和遼國直接作戰,要等到國家財政充足了再去打。”
宋太祖時期還未變成重文輕武,軍事將領們有著很高的自由度。戰略戰術得當,如果宋太祖不死的話,或許能夠奪回燕雲十六州。
二 宋太宗改變了宋太祖時期的軍事制度,在時機不利情況下發動了北伐,喪失了奪取燕雲的最佳時機。
宋太宗即位後,對宋太祖時期的將領不是很信任,何繼筠,郭進,李漢超,賀惟中這些人都被調離回中央。他任用的都是一些看上去聽話的將領,這些將領指揮能力都一般。比如雍熙北伐的元帥曹彬。太宗已經沒有了太祖那種自信,太祖能控制住將帥,太宗卻怕太祖時期將領造反。他收緊了武臣的兵權,採用了“將從中御”“更戍法”“兵無常帥”“將不得專其兵”,事先制定好戰略戰術,佈陣的方法也要按照他制定好的,使得大將喪失了靈活機動性。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必然受影響。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是不可能都按照事先預定好的方向走的。
明代的陳邦瞻總結高粱河戰役失敗原因說:“宋朝之所以不能奪取燕雲十六州,在於先打下了北漢。宋太宗急於打下北漢,打下北漢後軍隊已經沒有了再打下去的慾望。這個時候攻打燕雲十六州肯定會失敗,這是宋太祖急於建功立業,戰略戰術失誤造成的” 他認為如果北宋不去打北漢,而先去打燕雲十六州,或許就是另外一種結局。也就是說宋太宗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錯誤的戰爭,如果宋太宗採取聲東擊西戰術,出其不意的進攻幽州,或許也是有可能拿下燕雲十六州。第二次北伐失敗的原因也是戰爭時機不成熟。
我認為如果宋太祖不死,以他的雄才大略是有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二次北伐燕雲十六州失敗的原因在於 ,發動戰爭的時間不對,戰略戰術也有問題,又限制將領的機動性,失敗是必然的。到了宋太宗末期,宋太宗和呂蒙正談話,他自誇現在是太平盛世,呂蒙正回答說:這是在開封所以您看到的是太平景象,開封外幾里就能看到餓死的人很多。可見連年戰爭把宋朝折騰的已經是民生凋敝。更別談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遼自從取得了燕雲十六州之後,當地的英雄豪傑都被遼華人所任用。遼華人得到中國土地,卻利用中國的人力,跟中國一樣稱帝,仿照中國一樣的官員制度,任用中國的賢才,讀中國的書籍,使用中國的車和服飾制度,遵行中國一樣的法律。遼華人現在各方面都和中國一樣,他們又有騎兵和驍勇的將領,這方面強於中國。中國有的他們都有,遼華人的長處,中國卻沒有。遼國是中國的勁敵。”---富弼1044年所寫的《備邊論》1046年富弼又上書說:“古代的遊牧民族語言和服裝和中國不同,他們打仗不過是為了搶中國的特產而已。” 富弼的話點出了為何漢唐能擊敗遊牧民族,漢唐時期的少數民族沒有“漢化”保持遊牧傳統,而遼已經不是純粹的遊牧民族 了。
遼從阿保機時代已經注重農業,他修建了40多個漢城,遼人也搞起來手工業和商業,改變了以畜牧為主的經濟。他又任用了韓知古,康默記,韓延輝這樣的漢人官員。他把契丹從部落聯盟改變成了有組織的帝國。而漢唐面對的匈奴突厥是部落聯盟,容易發生王位繼承權爭鬥,從而被漢唐利用他們的內部矛盾分化。而契丹仿效中國建立官僚制度,加強了集權。北宋要面對比匈奴突厥更強大的敵人,《遼史兵衛志》記載遼太宗皮室軍有五十萬人,常備軍有十萬左右。北宋宋太祖開國時期兵力大概十萬多一些。太祖末年禁軍有十九萬三千,加上廂軍共有三十七萬。兵力上宋遼相當,但是遼軍騎兵多。
一 宋太祖時期的燕雲十六州政策:和平贖買,必要時才武力奪取
宋太祖生活在五代十國的亂世,當時的軍閥甚至說出“天子是兵強馬壯者的人當的,難道天子是天生的嗎?”” 做為開國皇帝如果不削除藩鎮,加強集權,宋朝勢必會和五代一樣難以長久。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的一些禁軍將領的兵權,而對於防守邊疆的將領則很寬容。例如何繼筠守棣州十多年,郭進控制西山二十年,李漢超在齊州十七年,賀惟中在易州十多年,委任甚專。《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這些將領擁有財政大權,可以免稅,允許他們自行招募士兵,軍隊的事情可以自行決定。”其權利類似於藩鎮。可見宋太祖對將領帶兵不會過多幹預,給了邊關守將很大的權利。
宋太祖是怎麼看待燕雲十六州問題的呢?第一 是和平贖買,建立內藏庫,積攢下來的錢用於贖回煙雲十六州。 第二 必要時才發動戰爭。“用二十匹絹買一個遼人的首級,其精兵不過十萬,我用二百萬匹絹的代價,就能殺盡遼兵,開始做戰備”966年進攻易州就被宋軍打退,宋太祖還命令軍隊在幽州邊疆上演習,向遼國展示軍事實力。宋太祖的想法是:“先打下四川,再打下南方,國家就有錢了。北漢和遼國接壤,如果打下來我們就要和遼國直接作戰,要等到國家財政充足了再去打。”
宋太祖時期還未變成重文輕武,軍事將領們有著很高的自由度。戰略戰術得當,如果宋太祖不死的話,或許能夠奪回燕雲十六州。
二 宋太宗改變了宋太祖時期的軍事制度,在時機不利情況下發動了北伐,喪失了奪取燕雲的最佳時機。
宋太宗即位後,對宋太祖時期的將領不是很信任,何繼筠,郭進,李漢超,賀惟中這些人都被調離回中央。他任用的都是一些看上去聽話的將領,這些將領指揮能力都一般。比如雍熙北伐的元帥曹彬。太宗已經沒有了太祖那種自信,太祖能控制住將帥,太宗卻怕太祖時期將領造反。他收緊了武臣的兵權,採用了“將從中御”“更戍法”“兵無常帥”“將不得專其兵”,事先制定好戰略戰術,佈陣的方法也要按照他制定好的,使得大將喪失了靈活機動性。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必然受影響。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是不可能都按照事先預定好的方向走的。
明代的陳邦瞻總結高粱河戰役失敗原因說:“宋朝之所以不能奪取燕雲十六州,在於先打下了北漢。宋太宗急於打下北漢,打下北漢後軍隊已經沒有了再打下去的慾望。這個時候攻打燕雲十六州肯定會失敗,這是宋太祖急於建功立業,戰略戰術失誤造成的” 他認為如果北宋不去打北漢,而先去打燕雲十六州,或許就是另外一種結局。也就是說宋太宗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錯誤的戰爭,如果宋太宗採取聲東擊西戰術,出其不意的進攻幽州,或許也是有可能拿下燕雲十六州。第二次北伐失敗的原因也是戰爭時機不成熟。
我認為如果宋太祖不死,以他的雄才大略是有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二次北伐燕雲十六州失敗的原因在於 ,發動戰爭的時間不對,戰略戰術也有問題,又限制將領的機動性,失敗是必然的。到了宋太宗末期,宋太宗和呂蒙正談話,他自誇現在是太平盛世,呂蒙正回答說:這是在開封所以您看到的是太平景象,開封外幾里就能看到餓死的人很多。可見連年戰爭把宋朝折騰的已經是民生凋敝。更別談收復燕雲十六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