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yutao

    你要問問自己如何看待“利益關係”與“親情友情”? 親情關係裡一定不能有利益關係嗎?只要有利益關係就是假?

    也許你曾經對親情友情有某種特別美好的願望,不希望夾雜任何的利益關係,可是現實發生的事情打破了你的這種美好的想法,所以你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認知。

    如果我們把尺度放大,或者以經濟的角度看到這個時間。很多關係就是一種利益關係。即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今天我們對孩子投入教育,養育孩子,對未來也存在一種回報的期待。這如果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利益。更何況普通人的交往,關係的維持是一種價值交換。想想你最好的朋友,你們為什麼是好朋友?難道僅僅是因為純粹的感情? 一定是在交往中互利的。

    所以,這個世界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呢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一念之轉,海闊天空。看待外界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 2 # 羅海元

    我認為不能用所有這個字眼,不過可以說是大部分有利益的親情友情關係都比較假。還有好大一部分人還是很有孝心善良心的。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經濟社會迫使年輕人於利益關係為重,從而迫使老年人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向前,變成了很多人必須以利益關係為重,而不顧親情友情,更可怕的是有一部分人為了利益不顧生養自己的父母這種親情關係。社會在變人也在變,變得人與人之間絕大部分的沒有了真心話,沒有了親情友情,人的內心空虛,成了現實的一種心理。

  • 3 # 花墅凡人

    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社會發展有時親友也難避開利益,只能面對,開放心態,真的避不開也不必太過敏感,對方沒有刻薄你就好。

  • 4 # 伊峻聊真相

    提問者說的利益關係,應該是指金錢關係吧。覺得親情友情這些關係需要透過金錢或者金錢的形式來維繫支撐,就不夠純粹了。這種理解,應該不少人都有同感。

    而純粹的關係是什麼呢?是無私和奉獻。比如戰爭年代,為了保家衛國而犧牲的戰士。

    比如,當今社會,到處出現的志願者的活動,他們義務的為各種公益事業而奉獻自己。

    相比親情友情跟一般的同事,客戶,商家,或者陌生人比起來,我們更容易接受可以存在金錢這樣的利益關係。因為這種關係很簡單,就是利益交換。

    那造成對親情友情這種純粹關係變成了利益關係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最初的親情是責任和保護,表現出來的就是無私。當責任已經完成,自己就需要獨立承擔,不能只是索取。

    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從孃胎出生,一開始跟母親的關係最親密,彷彿整個世界都是母親的存在。

    自己所有的需求訴求都需要透過母親來完成,而這時候母親會毫無保留滿足自己所有的需要。

    從這開始,我們會以為,母親是無私的,因為我們對母親的索取,母親並沒有要求我們回報。

    同樣的,父親也是如此,最初我們自己沒有要求,父親都給自己買很多很多禮物,哄自己逗自己開心,我們覺得那樣很快樂。

    還有親戚,逢年過節也有禮物收,有紅包拿。而這一切,自己似乎並沒有付出什麼東西。

    慢慢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一種,親情就應該是這樣子,我需要,你就要給。我沒有說要,你也要給。

    隨著自己慢慢長大,有些人意識到了,這種親情的付出,是因為自己還沒有獨立承擔的能力,他們需要為自己的成長盡到責任和愛。

    而當某一天自己成人獨立了,這種關係,就必然會慢慢弱化。

    但一些人不是,他們一直停留在長不大的思維裡,覺得所有一切都應該是最初的樣子,不能變。那種我們就叫做“巨嬰”。

    第二,友情最開始是陪伴,是表達心情,溝通想法,相互支援,成長過程的需要。到了彼此成家立業,這種純粹關係就會成為過去式。

    最初的友情,應該就是三五個小夥伴,一切嬉戲玩耍,天真活潑的樣子。慢慢的,也有從同學關係發展成好兄弟鐵哥們這種。

    那時候確實很純粹,大家都在成長中,還沒工作,還沒結婚,沒有家庭負擔,沒有對父母養老的責任。

    一切的交往都很簡單很純粹,但這一切也只是人生的一段經歷,並不能永遠不變。

    好的友情,應該是兒時玩伴,同窗摯友,工作上的好幫手,事業上的好夥伴。彼此成長,相互支援,共同發展。

    親情友情,不可能只停留在最初或某一階段的樣子。一切都在變化發展中,自己也同樣如此。

    用發展的思維看親情和友情的關係,就不會覺得這種關係應該就是什麼樣子的,而不能有任何變化。

    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經成長了,需要獨立承擔了。更多的是要付出和回報,不能還要求別人做出無私和奉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流動人群適合做什麼生意非流動人群適合做什麼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