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門誠君
-
2 # 大才21
古時候,人們先期可以靠打獵生活。隨著人口的增加,環境的變化以及獵物的相對減少,後來不得不依靠農業,以補足食物的不足。
而農作物是有季節性的植物,為了不誤農時,增加產量,人們從氣溫的高低、白天與黑夜時間上相對的變化、及其它植物的生長規律等逐漸總結出從播種、施肥、成長、開花、結果等具體時間,並以此大體分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後又細分為二十四節氣,每半個月為一個節氣。比如:大春作物(如水稻),春季播種、夏季管理(除草、施肥、防蟲)、秋季收穫、冬季儲存;小春作物:在秋末播種(如小麥)”冬、春兩季管理(除草、施肥、防蟲)、夏初收穫。
由於中國是農業大國,代代相傳,就成了今天專供農業使用日曆(簡稱農曆),而立夏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之一。
-
3 # 社會生活博覽
“立夏”,指的是指夏季開始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而“立夏”的“夏”,則是“大”的意思,也說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並長大了。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季節將要告別春天,而開始步入夏天。因此,立夏也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曾有明人在一本叫《蓮生八戕》書中說:“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也就是說,在立夏的時節,天地間的萬物生長的越來越繁茂。夏收作物進入了生長快速的後期階段,尤其是冬小麥開始揚花灌漿,田裡的油菜也快要成熟了……因此在這個時候,夏收農作物的年景已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所謂“立夏看夏”,是古時候的帝王,在立夏這一天,往往舉行迎夏儀式。皇帝會親自率領朝中的文武百官、皇后嬪妃等人,並且還要一律都穿上紅色的禮服,配上紅色的玉佩,甚至連馬匹、車旗都要紅色的,之後眾人浩浩蕩蕩地到郊外去“迎夏”,以勉勵田裡的農民們,都抓緊時間耕作農作物,別延誤了好時機;同時,也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可見,“立夏”的分量,在古代人的眼裡多麼重要。
其實,說起“立夏”這個節氣的起源,據相關記載,大概在戰國末年,也就是公元前約239年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現在每年的陽曆5月5日、6日或者是7日,太陽到達黃經達到45°時,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也就是農曆的“立夏”節氣。
立夏之後,天氣越來越熱,白天將越來越長。不過“立夏”前後,在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的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在這時候,一般都會感覺到炎熱的氣息撲面而來,溫度上升明顯。
古時候,關於立夏的習俗有很多,比如,“立蛋”、“鬥蛋”等,最重要的一個是“秤人”:
就是立夏這天,吃罷中午飯之後,人們會在村口掛起一杆大木秤,並且在秤鉤上,懸一根長些凳子。之後,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來秤一秤自己體重——看看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以圖個吉利。這時候,掌管司秤的人,往往會一面打秤花,一面講一些相應的吉利之言。
比如,如果秤的是小孩,掌管司秤的人會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如果秤的人是姑娘,掌管司秤的人會說“此女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如果秤的人是個老人,掌管司秤的人就會說:“秤花秤到八十七,一定活到九十一”等等,真是好有趣!
-
4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來簡單地說一下吧,首先說一下立夏的知識。首先,立夏的字面意思就是夏天的來臨,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一個時間。立夏的“夏”字就是“大”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古人們格外重視糧食的產量。立夏正式標誌著糧食人們春天播種的作物已經長大了。
除此之外,立夏還有著非常豐富的習俗,古代君王經常會在立夏這一天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接立夏的祭祀活動,目的就是祈求今年能夠五穀豐登。
我們科學一點的來說,由於每個地區的經緯度不一樣,因此每個地區正式步入夏天的速度也會有著不同。在通常意義上來講一週之內的平均溫度只要能夠達到22攝氏度就意味著已經步入夏天了。每年的農曆四月期間。此時的太陽達到了黃經45度,這也是步入夏季的主要標誌。
回覆列表
我們中國曆法也就是農曆,是以天干地支紀年,從黃帝時期就開始從未間斷。我們都知道一天為12個時辰,那60甲子也就是60個時辰就是五天。古代以五天為一候三侯為一氣,把一年分為24節氣。天干地支就是用來形象描述時間和空間物質同步變化的工具。比如立春為一年之始,從立春往後數15天便是雨水,再往後是驚蟄,是描述空間中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產生的新的變化,農夫以此變化來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世間萬物也都以此法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