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圖帝

    阿富汗和我們是鄰國。

    阿富汗,面積約64.75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青海省九成大小。阿富汗地處東亞、西亞、中亞和南亞的匯聚之處,屬於四戰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各方勢力爭奪的中心。

    阿富汗人口約3680萬。普什圖族佔40%,塔吉克族佔25%,還有哈扎拉、烏茲別克、土庫曼等20多個少數民族。

    阿富汗的官方語言,是普什圖語和達里語是官方語言。普什圖族是阿富汗第一大族,也是巴基斯坦第三大族,約佔巴基斯坦總人口11%。達里語起源於伊朗,東北部是伊朗、阿富汗、塔吉克的通用語,塔吉克族是阿富汗第二大族,主要位於阿富汗北部。

    阿富汗的鄰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中國、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主體部分離中國有幾百公里,但其東北部凸出的狹長地帶,像一條胳膊,搭在巴基斯坦與巴控克什米爾的肩膀上,伸手與中國接壤。

    阿富汗這條胳膊,位於歷史上著名的瓦罕走廊。如果沒有瓦罕走廊,阿富汗和我們不會接壤,現在卻硬生生地從兩個“斯坦”之間伸出一隻觸手與中國為鄰。站在塔吉克或巴基斯坦的角度來看,任何一方似乎都有望與對方接壤,但偏偏被瓦罕走廊橫切一刀。那麼這個“任性”的通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瓦罕走廊北邊是帕米爾高原,南邊是興都庫什山脈,兩座山脈的冰川融雪形成河流,沖刷出來一條大峽谷。與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相比,瓦罕走廊的海拔稍低,大概在3000米-4000米之間,而且河流兩岸的河灘地勢平坦,牧場不少,甚至有農業生產。

    瓦罕走廊全長400多公里,其中1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300多公里在阿富汗境內。南北最寬75公里,最窄15公里。

    圖-帕米爾高原的八帕,曾經都是清朝領土

    瓦罕走廊以北,帕米爾高原的山峰直插天際,南邊興都庫什山脈陡峭,就像一面巨大的圍牆,中間是緩緩流淌的瓦罕河。

    瓦罕走廊在冰雪蓋頂的群山包圍中,坐落在世界偏遠的角落。每年除夏季六、七、八三個月以外,均大雪封山,人跡罕至,除了巡邊人員和生活在這裡的牧民,幾乎沒有人從這裡經過。除了中國境內有部分公路外,其他大部分地區也幾乎沒有公路或鐵路覆蓋。

    瓦罕走廊有少量人口,主要是塔吉克人,而不是阿富汗的最大民族普什圖人。

    自從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來,瓦罕走廊就位於絲綢之路上,是中國西域與中亞和南亞交流的通道。

    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西行求法,正是從瓦罕走廊進入印度的。

    法顯在書中描述:“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意思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只能靠太陽辨別方向,用前人白骨來做路標。

    十三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過瓦罕走廊。馬可波羅提到這裡的寶石珍貴、駿馬威武、弓箭手技藝高超。他尤其提到, 山上的空氣非常純淨,能治癒一切疾病。

    瓦罕走廊現在涉及到四國:塔吉克、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還緊鄰巴控克什米爾。如果說這條狹長的走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麼作為行政區劃,卻要追溯到清朝,是英國、俄國、清朝相互妥協的結果。

    十九世紀俄國早已翻過烏拉爾山脈,將勢力蔓延到遼闊的中亞和北亞,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中亞五國。當俄國軍隊站在帕米爾高原向南遙望印度洋時,擋在面前的第一個障礙就是興都庫什山脈。

    此時日不落大英帝國也已經將南亞次大陸劃入版圖,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印度與巴基斯坦之分,所以站在興都庫什山脈北望,英國的兵與俄國的卒只隔著一個瓦罕走廊。

    英俄兩國反覆爭奪阿富汗,在勢均力敵的前提下,雙方只能坐下來與對方談判。為了避免擦槍走火,兩邊的勢力範圍之間需要劃定一個緩衝區,於是阿富汗和瓦罕走廊成了列強的軍事緩衝區。

    此時的瓦罕走廊並不屬於阿富汗、塔吉克、俄國、英屬印度之間任何一方,而是大清帝國的領土。

    1895年3月,英國與沙俄簽訂《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其中就有將瓦罕走廊割讓給阿富汗作為雙方緩衝區的條款。而這個時候距離大清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只有一個月,羸弱的清朝廷除了向英俄提出抗議之外,一兵一卒都派不出去。

    近半個世紀,蘇聯入侵阿富汗,接著美國幫助聖戰組織抗擊蘇聯,蘇聯走後聖戰組織內戰,塔利班建立政權,911後美國入侵,推翻塔利班的統治。

    如今歷史已成往事,淡去了帝國時期的硝煙瀰漫,瓦罕走廊仍然是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學專業的就業方向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