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子寫實

    秦國大軍攻破楚國的都城,到時被貶的屈原聽說後,失望至極,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選擇了抱著石頭自投汨羅江。

    屈原雖然不受楚王的重用,卻深受民間愛戴,後來楚華人划著船打撈屈原的屍體,為了不讓魚蝦破壞他的屍體,人們就把米裝進竹筒裡扔到汨羅江裡。

    後來演變為粽子和龍舟。因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愛國主義浪漫詩人,又有人說端午節是詩人的節日。

    請提點,共同學習!

  • 2 # 萬卷縱橫眼欲枯

    一到端午節,人們自然就想起了屈原。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端午節的起源和屈原是密不可分的。

    相傳,屈原被流放後,聽到秦軍攻破楚國京城的訊息,悲痛不已,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懷石自投汨羅江。百姓們得知訊息立刻劃船去救他,卻連屍體也沒有找到。百姓們哀痛萬分,盪舟在江河之上,久久不願離開,後來就慢慢地發展成了龍舟競賽活動。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事實真是如此嗎?

    明確地把屈原和端午節聯絡在一起的文獻,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和吳均的《續齊諧記》都記載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內容。我們再仔細尋找,從唐代歐陽詢轉抄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所著)的佚文中也可以發現,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似乎已經有了屈原的影子。

    無論是東漢,還是南北朝,離屈原生活的時代都已經比較久遠了,所以許多近代的史學家對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

    我們的傳統節日大多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起源”,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等等。但仔細考察會發現,那些故事傳說的產生往往是遠遠晚於那些節日的,大都是後人把它們捏合在一起的。端午節和屈原,其實也是如此,因為端午節的出現要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早很多。

    端午的“划龍舟”活動,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了。這一點,我們從屈原自己的詩作中也可以看出來,比如《涉江》裡就有這樣的句子:“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這裡的“舲船”,狹長而輕小,其實就是當時用來競渡的一種船。

    “粽子”也是一種相當古老的食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吃粽子習俗的產生是早於屈原去世的時代的。而且最初的時候,吃粽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專利,西晉的周處在《風土記》中就說“(粽子)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的。直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而把它和屈原掛上鉤,更是南北朝時候的事兒了。

    對於這些,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兩篇論文中表述地最為詳細。

    聞一多先生列舉了百餘條古籍記載,得出結論: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近代的考古研究證實了聞一多先生的考證,大量出土文物證實: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個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專家推斷是古代百越地區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也就是歷史上的“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顯示,他們生活在水鄉,有“斷髮文身”的習俗。龍是水中的神獸,他們以龍為圖騰,為的是表明自己的身份是“龍子”,藉以保護自身。

    直到秦漢時期還有百越人存在,《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淮南子》也有記載:“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古越人的“文身象龍”的習慣,其實就是對龍圖騰的崇拜。端午節是他們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龍舟競渡,都和龍有關。把粽子投入江河,是對水中龍神的祭祀;而龍舟競渡也和祭祀有關,古越人在每年的五月五日這一天,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在擊鼓聲中用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既是對圖騰神的描繪,也用以娛樂。

    而端午節的“歷史人物紀念說”,其實是後人的附會之辭,就像《越地傳》又說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是起源於越王勾踐操練水軍。顯然,因地域不同,所紀念人物的說法就不同,介子推、曹娥等說法無不如此。

    那麼,屈原的說法為什麼會流傳最廣呢?當然是因為屈原的愛國精神了,他的這種“九死不悔”的愛國情操不僅深受歷代民眾的喜愛,就是在現代社會,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讚賞和學習的。在過傳統節日的同時,又可以感受一下愛國主義教育,所以端午節和屈原的聯絡就越來越緊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勾兌酒披著純糧食釀造酒的外衣,該怎麼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