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屋253315373
-
2 # 劉坤忠120
一、在曹丕去世後魏國局勢尚未完全穩定,不能坐觀曹魏發展壯大。二、諸葛亮因身體某方面原因,想在有生之年完成未競事業。三、諸葛亮有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曹丕連續三次伐吳,以失敗告終。在位七年去世,年少曹睿繼位,人心浮動。228年春諸葛亮組織北伐,曹魏內外交困,有希望得到魏國內部思漢中正之士的支援。外有東吳出兵第應,北伐有一定成功把握。。。諸葛亮為蜀漢嘔心瀝血,自知身體狀況不佳,時不等人,若蜀漢休養生息,地大物博的曹魏發展更快,政治穩定了,以後攻打曹魏將更難。。。諸葛亮自出山以來,和劉備有魚水情誼,以隆中策略為指導,劉備集團迅速發展壯大,取益州,奪漢中,建立蜀漢政權。經夷陵之戰後,蜀漢的熱度又回到了冰點,治理國家復興漢室的重任全部落在諸葛亮肩上。不是正統的曹魏權力過渡未免產生動盪,以正義之師討伐是個時機。雖然蜀漢國力有限,組織北伐失敗,但諸葛亮堅持不懈,直到第五次北伐因病逝世。諸葛亮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他以攻代守,打出了蜀漢的威風,使曹魏在後幾十年不敢進犯蜀漢。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諸葛亮永遠活在後世人們心中。
-
3 # 自由的鷹28185386
誰力量弱,就放棄奮鬥追求的目標?那可不一定,歷史上多有以弱擊強抗強的故事,還多有最後取勝的範例。蜀漢以漢室正統自居,自然有其復興漢室的目標。當然,諸葛亮的首次伐魏是失去了突襲良機的。
蜀國北伐主要體現在劉備死後,劉禪繼位的時間內。其戰略意圖有兩點。一是實施積極防禦政策,以攻為守,透過主動實施戰略佯攻,迫使曹魏長期處於被動防禦狀態。以此延長蜀國國祚。二是轉移國內矛盾,透過實施戰爭體制,收集國家資源,排斥異己,攫取民眾土地糧食軍械等,來不斷壯大當政者自身的實力。
北伐之所以能夠組織實施,主要依賴於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蜀國的地理條件。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依託有利地形,蜀國很方便很容易打防禦戰,再加上當時薄弱的運輸條件和醫療水平,限制了各國大部隊運動,使得蜀國有資本在邊境地區實施主動性騷擾,進攻不力即可以就地轉入防禦。二是不穩定的曹魏政治生態。從曹操到曹丕到曹睿,再到司馬昭篡魏,短短几十年裡,曹魏政權一直出於激烈動盪的狀態,對蜀國這個偏安的小政權不屑一顧。曹操忙於排除漢獻帝干擾,曹丕忙著殺兄弟,逼能臣干將,逼迫獻帝禪讓,曹睿又死的很早等等。局勢的不穩定混亂,使得曹魏的實際領導者首先要儘量保持穩定,閉戰養民,給了蜀漢存活時間。實踐表明,一旦形成了有效的堅定的領導集體,蜀漢的日子就到頭了。三是儘管東吳偷襲了荊州,但實際上蜀國和吳國始終保持了比較緊密的聯絡,有吳國的牽制,客觀上減輕了蜀國防禦壓力。
從北伐的效果上看,可以說幾乎為零,甚至有負作用。主要是窮兵黷武,過度消耗蜀國資源,激化了社會矛盾,百姓思變,希望歸附中央政權。三國後期蜀華人口銳減。
從北伐的過程來看,應該分成兩個時期。諸葛亮時代基本就是逗著玩呢,對國力的損耗不大,五出祁山最接近成功的是第一次。諸葛亮執政時期對於北伐是雷聲大雨點小,重在壯大聲勢。也可以理解為諸葛亮開展內政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而已。姜維時期大小二十幾次,徒勞無功,對國力損耗過大,是亡國的重要原因。也直接激起了人們的反對。姜維要對蜀國滅亡承擔很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