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道酬勤勇者無敵
-
2 # Joshua水木
比較型問題的回答,一般是採用議論文的思路,透過列舉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列舉事實容易有一個錯覺,誰能列的完?一般都是找幾個傾向於自己觀點的事實過分描述就行了!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好把這兩個東西湊齊,定上幾個硬性指標一一測試即可!
-
3 # 絲路行舟
日本盔甲誕生於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形制獨特,採用竹條、麻繩、皮革為材料,再進行華麗裝飾,是上層武士才能用的奢侈品。目前在各處神社、博物館均有儲存完好的盔甲,日本盔甲,一般是武士家族的傳家之寶,是武士精神的象徵。但是日本盔甲,太過於奢侈,實際防護能力一般,
羅馬戰甲起源於伊特路尼亞時代,基本仿造希臘樣式,後來隨著古羅馬軍事體制改革,古羅馬戰甲也走向了獨立體系,表現為,士兵的胸甲更小,為青銅板材質或者魚鱗甲、鎖子甲,以及高盧頭盔。古羅馬戰甲追求的是個人的作戰空間,不同於希臘戰甲的重灌方陣,古羅馬戰甲需要輕便,製作難度不大,適合大規模裝備,符合羅馬大規模作戰。
兩者相比,羅馬戰甲的防護能力是遠高於日本盔甲的。
-
4 # 波里比阿之眼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一般說的板甲僅在14世紀末才出現,而且你圖片所給出的甲並非板甲,它被今人稱為lorica segmentata,中文一般翻譯為環片甲或者板條甲,本質上是小較小甲片疊加而成,更類似鱗片甲。
那麼羅馬這種盔甲的防禦水平如何呢?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即厚度、防護面積、硬度和結構。
從厚度看,羅馬環片甲的厚度在0.5-1mm之間,這樣的厚度在甲片中並不突出,相比日本在戰國時期的鎧甲(你發的圖片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士鎧甲)來說不佔優勢,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士鎧甲我沒查到厚度資料,以甲片的普遍厚度來說,0.5-2mm都是常見的,再參考武士一般是富裕階層,鎧甲水平一般是高於普通人的,以滿城漢墓的甲片來看,這種富裕人士的甲厚度普遍可以達到1-2mm(甲的部位不同,厚度不同),以此類比羅馬環片甲的厚度水平來看,羅馬換片甲不佔優勢。
硬度看,羅馬環片甲甲片外側為未經熱處理的鋼(碳含量0.1%-0.3%)0.3%含碳量的鋼硬度一般在150HV以內,經過冷鍛可以進一步提升,參考J Lang的羅馬短劍的檢測的話,硬度提到200多HV不是難事。內側為熟鐵,硬度一般在幾十到100多hv不等(同樣看有沒有冷鍛)。這個水平在中世紀盔甲水平中,屬於中等,以古代的技術水準,日本的盔甲大不部分也應該是這種水平甚至以下(未淬火的低碳鋼到中碳鋼作為盔甲材料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直到板甲時代仍然有不小的份額),不過日本戰國所在的時代,板甲已經實現了淬火,也就是說,日本盔甲的硬度上限顯然是高於羅馬環片甲的,但普及水平類似。
羅馬環片甲的防護面積僅包括人體主軀幹,胳膊內側及以下,腹部以下都不在防護範圍內,相比圖中的日甲來說缺少了臂甲和腿甲,是顯得不足的。
最後說一下結構,環片甲的層疊部分防護力較高,屬於硬質盔甲,不像鎖甲那樣即便不被擊破也可能造成嚴重損傷,但是它亦有弱點,那就是如果內部皮帶不紮緊或者因為各種原因鬆了,那麼胸部和背部上半部的甲片之間會露出不小的縫隙。這種結構缺陷使得他在其他型別的盔甲中名次不高,根據《Roman Imperial Armour The Production of Early Imperial Military Armour》的總結,在古典時代的地中海四大常用甲種(鎖甲、鱗片甲、環片甲、肌肉甲)中,它的防護力僅高於鎖甲和肌肉甲,而肌肉甲的名次低還不在於結構。而日本鎧甲除了採用板甲胸的南蠻甲外,在結構上基本採用扎甲構造,這種結構雖然原始,但是結構防護力上並不遜色於環片甲,考慮到扎甲外露的繩頭也是個問題,所以和環片甲有著類似的毛病(連線物是容易損壞的皮和繩頭,其本身損壞會導致結構損壞)所以結構上二者沒有什麼太大差異,當然,代入南蠻甲就要另算了。總結來說,羅馬環片甲在防護力上是不如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士鎧甲的。不過本身跨越了太久時間,對比階層也不同,所以這種對比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回覆列表
羅馬板甲比日本盔甲防禦程度高。羅馬板甲除了胸口那塊板子多是一片鐵打成的,其他部件也是用各種板條連結的由於鐵的硬度和韌性都明顯超過青銅,這種盔甲的防護性比較強,但由於對外形進行了最佳化設計,這種盔甲的舒適性和靈活性都很出色。日本盔甲軀幹部分稱為“胴”,胸甲也是由小片的甲葉紮成的,其光滑的外表是因為在其上包有一層主要為鹿皮所制的皮革,用以在鎧身形成較光滑的表面,以防止武士在射箭的時候弓弦被甲片刮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