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戀人518

    有些人受迫害的心理是非常嚴重的,他每天,活在自己的內心當中,而無法自拔,他總是認為所有人都在害他,所以最終的情況是。這種人非常難以共事。

    若干年前遇到了一個經理,這個經理就是一個特別的人,他總覺得所有人都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他跟所有人作對,每天除了檢查滑鼠組檢查監控,就不幹別的天天,就話裡有話的去說,3到4,指桑罵槐,這樣的人和他一起工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兒。

    而且他覺得所有人針對她的時候,她會打擊報復,他會找,出任何的行為和理由來找茬,給人穿小鞋,這種人,真的是,對他無語,而且你要麼服從他,要麼做他的敵人,在他的心中是沒有任何第二種方案是可以解決的,所以這樣的人最終要麼你把他弄走,要麼他把你弄走。根本無法和他一起共事。

  • 2 # 心木情感

    這樣的人生活中有,是正常情況,如果過於嚴重的話,就會變成被迫害妄想症。

    他們做事小心謹慎,多疑,怕出錯,怕是非,很少相信別人,總是與別人有一層隔膜,很容易放大負面影響,極度缺乏安全感。做事比較猶豫,期望公平,希望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常常會讓人覺得斤斤計較。

    經常比較焦慮,覺得這個世界很危險,對不安全因素特別敏感。

    其實他們內心極度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認可,所以多去認可和接納他們,慢慢的就會好很多了。

  • 3 # 青音約

    總認為別人在針對ta,這種心理其實也有很多的區別,主要是行為程度的劃分和嚴重程度,一般來說都不是很嚴重的行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與人之間是存在互動的,所以就有了心理學上說的證實傾向。也就是我有個想法,是關於你的不好的想法,所以之後看你的任何行為,都是在證實我這種想法。

    比如我認為你是個虛偽的人,那麼即使你在地鐵上給老人讓座,我也認為你虛偽,假好人。所以如果總認為被針對,那麼就可能是證實傾向,你拿著錘子,看誰都是釘子,無論是真的針對性的行為還是中性的行為。如果總認為別人是在針對自己,嚴重的話,比如總這麼想,或者有報復的行為,那麼就需要就醫,讓醫生來診斷是否有人格障礙的可能。當然這只是可能性的一方面,絕大多數人到不了這樣的程度。

    最後,也是大家普遍都會感受到的一點,就是總會有人討厭你,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無論你好還是不好,甚至他討厭你的理由和別人喜歡你的理由是同一個,所以認識到這點,放寬心就好了。在人際交往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怎麼做好自己,怎麼讓衝突或者矛盾儘量的減少。對於沒有利害關係的人,大不了不理睬都可以,更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去探究別人究竟是怎麼想的,要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 4 # 暖心理

    精神病學上的“疑人害”是一個精神疾病的症狀之一,主要是時常無故會懷疑別人要傷害自己,而只懷疑某一個人針對自己的話,比較少見。且,疑人害也會跟其他的一些症狀,如胡言亂語,行為怪異等一同出現,具體需要精神科醫生的診斷。

    若排除了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我們再來看看,在普通人的層面上,總認為你在針對他的話,是什麼情況。

    首先,視乎你與這個人的關係。我們說,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漠視。所以,如果你對他來說不重要的話,他可能一直都沒有留意到你,更不會想到你是不是在針對他。

    所以,不管你是否有在針對他,若他感受到的就是,且認為你在針對他的話,或許他背後的訴求是希望你不要針對他,再進一步講,他或許是希望獲得你的肯定。而每個人對“肯定”和“針對”的資訊的接收不一樣,或許你傳遞的資訊只是,“沒有肯定”,或者是“沒有批評”,或者是其實批評了,但你是針對事情沒有針對他,但是,他接收到的會翻譯為“沒有肯定=批評=針對”。

    這種容易慣性將他人的行為翻譯為“針對自己”的型別的人,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採訪到TA,或許能夠聽到許多關於TA的成長故事。其中,或許包括了嚴格高壓,總是批評鮮少褒揚的家庭成長環境,從小得到重要他人(一般是父母或撫養者)的肯定很少,且即便是很努力也鮮少得到肯定;在人際相處中,也能夠講述出很多常常遭朋輩排擠和針對的故事。

    人是透過“意識”來認識世界的。在心理學有許多實驗證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收資訊且注意它,將它記住下來,是有篩選性的,甚至有偏向性。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常常(受意識的誘惑)欺騙我們。只要我們認為一個人在針對我們,我們一定能夠收集到與其相關的各種吻合對方在針對我的證據。這些收集的散亂的證據可以形成一條主線,編排出一個“他針對我”的故事,而心理諮詢的介入(如敘事治療),可以透過邀請來訪者去回憶起其他的生活片段,形成新的證據,發展出另外一條,比如“他希望我做得更好”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向量是函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