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諸多女子中,林黛玉的才情無疑最突出,但是薛寶釵同樣才華橫溢。在元春省親那一回,寶釵和黛玉的詩就被元春選為並列第一。後來大觀園裡起詩社,詠白海棠,李紈作為裁判,也把寶釵的作品評為第一。
但是和黛玉不同,詩詞對於寶釵來說只是消遣。她曾經對黛玉說:“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又曾經對湘雲說:“究竟這也算不得什麼,還是紡績針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時閒了,倒是於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
還曾經對寶玉和黛玉說:“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餘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
幾次三番,足夠說明“女子無才便是德”確實是寶釵所認可的觀點。在她看來,女子應該貞靜賢淑,多多練習針線活之類的女紅,認字就不必了。就算認了字,也應該以看“正經書”為主,詩詞什麼的不過是遊戲,不重要。
這完全就是古代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可見,寶釵確實是認可並遵循舊式社會那一套規範的,哪怕這種規範約束的是像她這樣的女孩。
有人說,寶釵才華橫溢,卻選擇了躲在人後,自甘按照當時社會規範當一名賢妻良母,是因為寶釵的家庭背景不允許她放飛自我。父親早逝,哥哥不成器,寶釵年紀小小就得操持起薛家,為母親分憂,這樣的人生責任逼迫她不得不收起少女該有的爛漫天真,以成熟世故的姿態去應對外界的壓力。 否則,家庭的發展就無法持續。
但我覺得這說法有點牽強。寶釵有母親有哥哥,事實上在外面代表薛家的也是薛蟠,按照寶釵信奉的女性規範,她不需要也不應該出頭充當家庭事務官。薛家當然已經勢不如前,要不然薛姨媽也犯不著帶著寶釵長住賈府。寶釵將來的姻緣,當然最好是可以助薛家一臂之力,讓薛家再次發達。但這些畢竟不是明面上的,至少不是那麼急迫的。在寶釵出閣以前,她完全可以像其他女孩一樣歡笑嬉戲,享受青春,不必像個小大人一樣壓抑自己。
要說走世俗要求的淑女路線,黛玉應該更有需求才對。她父母雙亡,寄人籬下,敏感的性格時時感受到“風刀霜劍嚴相逼”。在賈府她無依無靠,唯一疼她的賈母年事已高,未來的領導王夫人對她敵意明顯。如果黛玉想要求得一個好歸宿,想要為自己在將來謀一個安身立命的穩妥去處,她就應該放下“小性”,刻意和周圍的人,特別是王夫人這樣的“重要人物”打好關係才對。和寶釵比起來,孤身一個的黛玉其實更沒有任性的資本。
但黛玉完全沒有像寶釵那樣遵從世俗的“女德”規範。
所以說到底,還是個人的選擇。就算一開始薛家給寶釵服用“冷香丸”,從小就培養她走貞靜賢淑的道路,到後來這種標準也是寶釵自己所選擇和認可的了。
其實這沒什麼奇怪,當週圍的主流價值觀都趨向一種時,最安全、最省事的做法是附和而不是質疑。和大眾對抗是很累的,而且吃力不討好。所以“聰明人”都會人云亦云,認同主流價值觀,再深入一點,就乾脆從內心去認可其中的邏輯,這樣自己就不會限於口是心非的心理煎熬中。完全接受並認可大眾社會規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這套規範框架內,儘快地達到高處,獲得儘可能多的利益。
寶釵其實也是心有大志的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當然是要順著“好風”才能“上青雲”。如果處處和主流風向作對,只可能分分鐘被吹落,不成人形。
即使是在今天,寶釵一樣的人也很多。有多少人認為,女孩不管讀多少書,最後嫁人才是王道?有多少人認為,讀書的目的乃至人生的所有目的,就是賺錢過好日子?人生價值、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有多少人認為這些東西與自己無關?至少,跟女孩子無關。
包括很多女孩子,自己也這麼想。其實,不過是對大眾價值觀的一種取巧認同。
從這一點來看,黛玉的優點就很突出。她是堅持自主思考的,不管自身際遇如何,都沒有向世俗妥協的意思。像黛玉這樣的人,選擇的就是獨立人生。
選擇大眾價值觀無可厚非,但選擇人少的路,可以證明更多的自主意識和更大的勇氣。人生本來應該是多樣的,百花齊放才是豐富美麗的世間風景。從個體來說,能夠自主選擇走各種不同的路,才是對人生的尊重。而從群體來說,能夠讓每個人自主選擇的路都不太難走,才是完美和成功的人類社會。
在《紅樓夢》諸多女子中,林黛玉的才情無疑最突出,但是薛寶釵同樣才華橫溢。在元春省親那一回,寶釵和黛玉的詩就被元春選為並列第一。後來大觀園裡起詩社,詠白海棠,李紈作為裁判,也把寶釵的作品評為第一。
但是和黛玉不同,詩詞對於寶釵來說只是消遣。她曾經對黛玉說:“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又曾經對湘雲說:“究竟這也算不得什麼,還是紡績針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時閒了,倒是於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
還曾經對寶玉和黛玉說:“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餘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
幾次三番,足夠說明“女子無才便是德”確實是寶釵所認可的觀點。在她看來,女子應該貞靜賢淑,多多練習針線活之類的女紅,認字就不必了。就算認了字,也應該以看“正經書”為主,詩詞什麼的不過是遊戲,不重要。
這完全就是古代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可見,寶釵確實是認可並遵循舊式社會那一套規範的,哪怕這種規範約束的是像她這樣的女孩。
有人說,寶釵才華橫溢,卻選擇了躲在人後,自甘按照當時社會規範當一名賢妻良母,是因為寶釵的家庭背景不允許她放飛自我。父親早逝,哥哥不成器,寶釵年紀小小就得操持起薛家,為母親分憂,這樣的人生責任逼迫她不得不收起少女該有的爛漫天真,以成熟世故的姿態去應對外界的壓力。 否則,家庭的發展就無法持續。
但我覺得這說法有點牽強。寶釵有母親有哥哥,事實上在外面代表薛家的也是薛蟠,按照寶釵信奉的女性規範,她不需要也不應該出頭充當家庭事務官。薛家當然已經勢不如前,要不然薛姨媽也犯不著帶著寶釵長住賈府。寶釵將來的姻緣,當然最好是可以助薛家一臂之力,讓薛家再次發達。但這些畢竟不是明面上的,至少不是那麼急迫的。在寶釵出閣以前,她完全可以像其他女孩一樣歡笑嬉戲,享受青春,不必像個小大人一樣壓抑自己。
要說走世俗要求的淑女路線,黛玉應該更有需求才對。她父母雙亡,寄人籬下,敏感的性格時時感受到“風刀霜劍嚴相逼”。在賈府她無依無靠,唯一疼她的賈母年事已高,未來的領導王夫人對她敵意明顯。如果黛玉想要求得一個好歸宿,想要為自己在將來謀一個安身立命的穩妥去處,她就應該放下“小性”,刻意和周圍的人,特別是王夫人這樣的“重要人物”打好關係才對。和寶釵比起來,孤身一個的黛玉其實更沒有任性的資本。
但黛玉完全沒有像寶釵那樣遵從世俗的“女德”規範。
所以說到底,還是個人的選擇。就算一開始薛家給寶釵服用“冷香丸”,從小就培養她走貞靜賢淑的道路,到後來這種標準也是寶釵自己所選擇和認可的了。
其實這沒什麼奇怪,當週圍的主流價值觀都趨向一種時,最安全、最省事的做法是附和而不是質疑。和大眾對抗是很累的,而且吃力不討好。所以“聰明人”都會人云亦云,認同主流價值觀,再深入一點,就乾脆從內心去認可其中的邏輯,這樣自己就不會限於口是心非的心理煎熬中。完全接受並認可大眾社會規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這套規範框架內,儘快地達到高處,獲得儘可能多的利益。
寶釵其實也是心有大志的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當然是要順著“好風”才能“上青雲”。如果處處和主流風向作對,只可能分分鐘被吹落,不成人形。
即使是在今天,寶釵一樣的人也很多。有多少人認為,女孩不管讀多少書,最後嫁人才是王道?有多少人認為,讀書的目的乃至人生的所有目的,就是賺錢過好日子?人生價值、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有多少人認為這些東西與自己無關?至少,跟女孩子無關。
包括很多女孩子,自己也這麼想。其實,不過是對大眾價值觀的一種取巧認同。
從這一點來看,黛玉的優點就很突出。她是堅持自主思考的,不管自身際遇如何,都沒有向世俗妥協的意思。像黛玉這樣的人,選擇的就是獨立人生。
選擇大眾價值觀無可厚非,但選擇人少的路,可以證明更多的自主意識和更大的勇氣。人生本來應該是多樣的,百花齊放才是豐富美麗的世間風景。從個體來說,能夠自主選擇走各種不同的路,才是對人生的尊重。而從群體來說,能夠讓每個人自主選擇的路都不太難走,才是完美和成功的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