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方面覺得醫生離開裝置不會看病,一方面覺得不做檢查不放心…還有一方面覺得醫院黑,靠檢查賺錢,那麼回到解放前如何?

10
回覆列表
  • 1 # 醫學科普劉醫生

    人均壽命的延長是離不開現代醫學發展的,解放初期人均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而如今人均壽命早已翻番,在當年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大多隻能憑藉醫生的經驗來看病,很多疾病容易被誤診。而如今藉助先進的檢查裝置,很多疾病可以檢查出來,更好地指導醫生的治療方案。

    下面我們聊一下輔助檢查的利與弊。

    什麼是輔助檢查

    輔助檢查主要包括我們的抽血化驗,例如血常規、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標誌物、生化全套等檢查。也包括影像學檢查,如胸片、CT、MRI、彩超等。還有心電圖、胃腸鏡、喉鏡這些也屬於輔助檢查的範疇。

    輔助檢查的好處

    畢竟醫生不是神仙,沒有火眼睛睛,但是我們可以憑藉先進的檢查儀器來診斷疾病。

    1、更好的幫助醫生診斷疾病

    一個腹痛的病人,我們給他照一個腹部CT,很多疾病就可以診斷了。如果是一個輸尿管結石的患者,通過CT檢查就可以明確結石的大小、位置、硬度、形狀等相關指標,從而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假如沒有這個檢查,簡單是憑藉經驗,那麼就很容易被誤診,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危及生命。聽老大夫們講,那個年代因為沒有合適的檢查,從而很多人因為結石的原因導致了腎積水、腎萎縮,甚至壞死,被迫摘除了腎臟。

    2、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之前遇到過一件事,半夜一個外傷的患者來醫院就診,然後給他清創縫合後回家了,過了一段時間後這個人拿了一張梅毒陽性的報告單來誣告醫院,說當時來醫院感染了梅毒,因為術前沒有給他查梅毒抗體,所以有些事真的就說不清楚了。

    3、更好地保護醫護

    眾所周知,入院的患者都要檢查肝炎、梅毒、艾滋等傳染病,這樣的話就能夠更好的做好防護措施,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記得之前一個帶教老師給病人急診手術的時候,不小心被針紮了,結果病人是一個艾滋病患者,還好最後多次複查並沒有被感染。如果提前知道,制定更好的防護措施,也就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

    輔助檢查的弊端

    我想輔助檢查的弊端可能只有一個吧,就是增加了患者的費用。其實很多醫院的輔助檢查與醫生的收入並不會掛鉤了,因為目前醫療環境下,很多醫生也害怕誤診,所以儘可能完善相關檢查來明確診斷,但是這樣也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費用。

    如果真的有一天大多數輔助檢查納入醫保,同時輔助檢查費用與醫生收入脫鉤,我想這才是兩全其美的辦法,但目前來看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2 # 漂流樹shui

    從醫多年,永遠記得住院部主管的第一個肺癌病人,那是一個26歲長的很漂亮的姑娘,當時也就比我大兩歲。開始發病就是反覆咳嗽,按常規在診所當普通感冒打針吃藥,結果兩個星期都一直沒好,在我們醫院門診拍了胸片等檢查,胸片發現右肺一個5公分還大的腫塊,當時門診醫生就給開了住院證,第二天有床位了就住進來了,我主管的床位。再一天主任大查房的時候所有醫生還是免不了惋惜不已(雖然都見過很多年輕肺癌,但是每次見心情還是很沉重的,表面上你們病人和家屬看不出來),下一步凝血指標等沒問題預約支氣管鏡檢查取病理活檢,又做免疫組化,最終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只比我大兩歲,和男朋友剛領了結婚證,還沒有拍婚紗照呢,那心情,我又是才上班見得少,當時我就在辦公室把病歷牌子仍桌子上鬱悶了,上級醫生還勸我呢。接下來就是化療了,很痛苦,每天吐十幾次,什麼也吃不進去,他老公心情也很差,有天晚上他們在病房吵架後(好像是因為她老公出去吃飯喝酒來病房晚了),她老公就一個人躲到我們病區後邊的廁所關上門大哭一場,那聲音我們很遠都能聽見,唉…………我就給她打營養針就勸她吐了再吃吃了不吐了就賺了,她很信任我,過幾天反應小了也不吐了,兩個週期做完,腫塊小了很多,後來還陸續化療了幾次,但是不出意外的出現了轉移,最終沒能活下來,我還永遠記得她老公說的2008年5月19日晚上9點她在家中永遠的走了……………說這麼多,其實常規來說時間短的話可以先按普通感冒吃藥打針處理,但是如果時間長了必須要進一步檢查,一般情況下三天沒好建議查支原體流感病毒那些,一週沒好就再加上胸片或者CT,當然這個也看情況,如果你一開始就發燒咳嗽咳痰很多,或者年齡大存在基礎病,那麼一開始就應該做CT等等那些檢查,這些檢查也可能沒有問題,我想說的是,有沒有過度檢查,不是看檢查是不是正常,而是看檢查前的情況是不是需要檢查。

  • 3 # eric28846

    不用假如這一天。看病的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舉一個大家最常見的毛病急性闌尾炎的診斷和治療來看一看,他的發展過程大家就明白了,30年前左右,如果得了闌尾炎。到醫院去看病,如果有不舒服就去看的話到了醫院一檢查醫生給一摸,查個血什麼也沒有,結果啥都是正常的。絕大多數的醫生都會認為這是胃腸炎回去吃一點藥就可以了,但病人回來家吃了藥,不管用肚子越來越痛,再回到醫院再一查血白細胞升高了,那麼這個時候醫生在一檢查,好手一摸肚子上有了壓通肌緊張,反跳痛,可以診斷為闌尾炎了,給病人的建議往往是肌肉注射青黴素。回去再看看。回到家痛得實在不行了,再次回到醫院醫生說那不行只好開刀了,那麼是不是肯定是闌尾炎那事前沒有辦法知道,如果是女病人的話一定要請婦產科看過看看是不是婦科的毛病,婦產科醫生看了以後認為不像婦科的毛病,也是闌尾炎。病人實在痛的不行了只有開刀。經過這一系列的就診,醫生的人工檢查後,終於診斷為闌尾炎了,要開刀了,那是不是開出來一定是闌尾炎了,那可真是千奇百怪了,有時候開進去是盆腔炎,回盲部的淋巴結炎,盲腸憩室炎甚至一些比較少見的克隆氏病,等等不一而足。當時所有的醫生和患者都同意,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沒有人說一聲,看錯了毛病誤診了。。

    隨著各種儀器檢查的不斷引進。首先引進了超聲檢查闌尾炎,因為當時超聲檢查儀器非常金貴的一種儀器。要看患者的福氣了,如果是白天來的超聲的開著門,去做一下檢查比較明顯的闌尾炎超聲檢查是可以做出來的,而就幫助了醫生診斷急性闌尾炎,那這樣闌尾炎的診斷率就提高了很多,如果是晚上來的那麼。超聲檢查是沒有人值班,那隻好到第二天再檢查,或者直接憑醫生的體格檢查來診斷了。再後來有了腹部CT檢查,剛有CT的時候是一個寶貝疙瘩,一般都是檢查一些比較複雜的毛病,根本不會考慮來做急性闌尾炎的診斷的。隨著CT的普及。CT的診斷範圍也越來越廣,那麼使用CT診斷急性闌尾炎也成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但是同樣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急性闌尾炎是急診那麼CT檢查,就要按照急診來處理,隨時檢查,隨時出報告,尤其是晚上那麼就需要一個專門的CT醫生24小時不間斷的待命,隨時做檢查和診斷,自從C T診斷急性闌尾炎的方法普及以後那麼闌尾炎的確診率極大的提高。不管你是早期有一點點的闌尾炎還是很明顯的,已經穿孔了才來看的,或者是其他非常疑是急性闌尾炎的其他毛病,想前面提到過的回盲部炎症或者憩室炎在以前是根本沒法區分的。檢查的費用也是越來越便宜,從讓病人選擇,要不要做到幾乎每個人都做,因為現在做一個CT平掃只比數字化攝影貴30塊錢。這個過程就是CT醫生從到點下班到24小時值班。CT檢查從一個寶貝嘎達到一個最普通的檢查的過程。由於CT檢查的優越性,現在一些醫生往往就直接讓病人去做CT檢查省去了好多體格檢查,給病人造成的印象就是醫生只會做檢查,而不會靠自己的體格檢查來看病了,其實最後總是要通過C T來確診的。正規的看病流程還是應該有的,但是必要的儀器檢查肯定是少不了的。

    下面再來談談用藥,前面談到過以前急性闌尾炎都是用青黴素只敢肌肉注射連靜脈注射都是非常小心的,因為那時候的藥過敏的發生率是非常高的。後來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頭孢治療效果就大大的提高了,而且基本上沒有過敏的發生,再加上結合了CT的早期診斷好多疑是胃腸炎的急性闌尾炎的早期用一下藥就完全治癒了避免了手術。即使是一些來的比較晚的比較明顯的闌尾炎,甚至伴有侷限性的腹膜炎的病人。由於各種特殊的情況不想馬上開刀而耽誤重要的急事情,希望先保守治療,試一下看看能不能完全用藥治好,有相當一部分的病人用了高階的抗生素以後,確實控制住了炎症而避免了手術治療,這就是抗生素治療帶給病人的利益。當然,這些抗生素同樣也是經歷了從金子般的價格到普通銅錢的水平的價格的過程。如果現在用最簡單的便宜的青黴素來治療闌尾炎,那麼就同樣會回到30年前的那個治療的過程。那麼我想絕大多數病人是不能接受的。

    溫故而知新,大家看看這個過程,我想應該會有所啟示的。

  • 4 # 張3213074964

    我想提問者是被現在高昂的醫療費用給搞怕了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三十多年前醫生是像你所說的那樣看病的 ,一個是醫療條件所限,一個是醫療尚未市場化。單純的體格檢查和體徵來判斷一個疾病,那樣誤診率漏診率可能會很高,打個比方如果現在你右下腹痛去醫院,醫生就按了幾下就告訴你得了闌尾炎,要馬上手術,你會立馬同意開刀嗎 你會不會自己都會提出再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別的可能的意見呢?沒有那些好的醫療條件是沒辦法,現在有好的醫療條件何必完全靠經驗主義的主觀判斷去治病呢?第二現在醫療市場化後,醫患關係感覺就像是買賣關係,醫療活動中稍微有所差池或者未考慮周全就可能會被叫上法庭對簿公堂,甚至醫鬧傷醫殺醫事件時有發生,這樣的環境中醫生怎麼可能為了替患者省點錢,不做檢查少做檢查而把風險轉嫁到自己身上呢。就拿剛才剛才右下腹痛打比方,患者說得了闌尾炎趕快給我開刀啊 ,但是醫生肯定要你先抽血再做B超等檢查結果出來了才能診斷,真要手術的話又要做一些檢檢視看存在什麼樣風險。如果你拒做任何輔助直接去手術了,結果進去看到的並不是闌尾炎或者因為未發現你並存的疾病手術當中發生了心血管意外,那這些責任只能醫生來背,試問現在哪個醫生敢冒這個險呢?醫患雙方都想把風險降到最低,那隻能把每個可能出現的風險去一一排除或者做好應對準備,這當中必然需要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你說那些輔助檢查太貴了,那醫生也無能為力,這價格不是醫生定的,也不是醫院定的,你大可找定價部門去打官司好了,早治早好,該做的檢查還的得去做,生命比什麼都珍貴。

  • 5 # 一柄柳葉刀

    回答這個問題前,針對現在的醫療環境,不妨設定兩個假設前提:

    什麼檢查都不能開,包括最簡單的抽血、胸片和心電圖;只能開藥,且不存在任何的醫患糾紛;

    可以預見的結局是,中國的醫療水平和人均壽命會明顯下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腹痛。它十分常見,代表了一大類病因眾多、處理困難的臨床症候群,包括真性內臟痛、放射痛、牽涉痛等,但究其病因往往會牽涉到消化系統、迴圈系統、內分泌系統、婦科、外科等多個系統的多種不同疾病。研究統計,美國每年有500萬患者因腹痛至急診就診,佔急診總病例數的5%~10%。

    某一天夜裡,有一個急性腹痛的病人來看病。你作為一名醫生,面對這麼一個腹痛的患者,腹痛可能只是其他疾病的一個臨床表現,但你不能開檢查,按“急性胃腸炎”或者“慢性胃炎”來處理,只能開點止痛藥,就打發病人回家。但病人可能很快腹痛持續性加重,在不做檢查的情況下,病因根本判斷不清,萬一是“消化道潰瘍穿孔”或“急性腸梗阻”,亦或者“腎結石”呢?你無從得知,要明白腹痛病因非常隱匿,有時候發展非常迅速,病情嚴重的時候,有時難以迅速給出明確診斷,而錯過最佳的處理時機。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大家是某家醫院的院長,醫生們不開檢查,只開十幾元錢到數十元錢的藥方,誰來養活醫院?在政府財政撥款普遍不到醫院經費10%的現狀下,既有退休醫院職工的經濟包袱,也有醫護們薪資及獎金水漲船高的需求,如醫生的業績又不與收入掛,醫院怎麼辦?

    這些年來,儘管明文規定“不得將醫務人員收入與看病收入掛鉤”,但在這個最敏感的養醫問題上,從未看到過一個清晰的答案。

  • 6 # 深藍醫生

    輔助檢查是人類醫學進步的產物,更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能夠藉助工具,善於藉助工具,所藉助工具水平的高低,標誌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在古代沒人任何儀器、缺醫少藥的年代,醫療全憑個人經驗,這也就有了“神農嘗百草”的佳話,說是佳話,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回到題目中,假如有一天醫生不再給患者開輔助檢查了,開藥也全憑醫生的個人經驗,只開一些簡單基本的藥,會怎樣?

    這個怎麼說呢,只能說是把現有的醫學技術放下,不再用了,全員迴歸到中國幾千年的傳統中醫就完了。不再借助任何輔助檢查的工具的情況下,現代的醫學的優勢也就不存在了,誤診、誤治的風險會大大增加,沒辦法,很多時候,人的經驗還是沒辦法和儀器媲美的。

    現實來講,隨著醫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對疾病診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說白了,誤診、誤治的後果是誰都承擔不起的,有擺在眼前的儀器不用,只相信自己的經驗,一天兩天沒事,一月兩月沒事,但總有一天會遺漏或出現一個重大失誤,這個偶然性事件對患者是一個巨大威脅,對醫生也是毀滅性的。

    所以,必要的檢查還是要做的,離開儀器可以看病,但卻是增加了診治的風險,有儀器裝置保駕護航還免不了出差錯呢,何況根本就不做檢查,出了醫療事故,毀的不只是患者的健康,還有醫生一輩子的執業生涯。

  • 7 # 駢邑山人a

    現代人太迷信醫生,其實他也只能迷信醫生。

    我也是一個醫生,我知道其實醫生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大眾對醫生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大部分人平時很少進醫院,他對醫院的印象都是聽說來的,有一天,他住進了醫院,他就把自己完全交給了醫生,他覺得醫生就能治好他的病,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但很多情況下,不是這樣的,醫生也無能為力,住院就成了一種安慰。

    醫生只能治他能治的病。他治不了的,他一個也治不好!

    醫生和醫院就是這樣的一種客觀存在。

    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醫院是陰陽兩界的一個結算中心,眾生在這裡或得到救贖,或承受身體的痛苦,或體驗錢財的流失。醫生其實是在與閻羅討價還價,在閻羅面前,他是病人的代理人。

    醫院,作為一個治病的場所,本事就帶著一種煞氣,一些小的病魔無形之中就被擊退了。

    記得我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夜間十點左右時,啼哭不止,怎麼哄也不行,半夜三更的,也愁和她去醫院,打算明天再去,然而到了凌晨五點吧,實在堅持不住了,只好和她去醫院,到了醫院,醫生問問病情,拿聽診器聽聽,孩子就慢慢不哭了,大夫說沒事,然後就回家,安穩睡覺了。還有一次,朋友的妹妹,二十五六的歲數,上邪,來醫院呆了半個小時就好了。這種情況,醫生是沒有辦法的,但醫院本身的作用就足以治病了。

    其實現代的病,很多是業障病。單從小兒來說,小兒科人滿為患,越打針越厲害,病情遷延不愈。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為孩子造了許多業障所致,現代人生了孩子總要大肆慶賀一番,至少也要擺上十幾桌,雞鴨魚肉,應有盡有,使眾多生靈塗炭,滿月再來一夥,百歲,週歲也拉不下,平時也是山珍海味。這其中殺害的眾生都要算到孩子的頭上,一個小小的孩子豈能承擔得了如此多的業障,怎麼能不生病呢。

    總要明白人為什麼要生病,然後積極去預防,而不是迷信醫生,依賴醫生。其實你去醫院花錢,也是還債的一部分,花不到那些錢,就治不好病。

  • 8 # 正正的去走路

    得病進了醫院,必要的檢查,是不可缺少的。

    前些日子,我的一位朋友因事故食指被軋掉一小節,到了醫院之後,出血已經提前止住了。做了簡單的包紮之後,然後,便是一系列的檢查。

    尿檢、血液、心電圖……等等,最後連手部的CT都做了,總共做了七項檢查。

    最後,醫生說用不著住院,注意消炎,自己保養就行,創口上了點藥,回家了。

    說起來我的朋友也算幸運,用不著住院呢。

    住院的話,這開支可就……,你懂的。

    其實,我的朋友說了,住院也沒什麼,他有醫保的。反倒對進行的七項檢查,頗有異議。

    朋友異議的原因大家都懂得,不住院,就無法享受醫保,沒法報銷啊。七項檢查,一千多塊,自己掏。

    不過,我的朋友後來對自己沒住院,也感到幸運起來。

    自己在家裡保養,總共花了不到一百塊藥費 ,傷口完全癒合了。

    若是住院治療的話,住上七八十來天醫院,幾千塊錢的花費,是跑不了的。

    即使報銷之後,自己至少也要貼進去一兩千。

    這個事例,醫生對我朋友做出不住院的治療決定,我認為,是正確的。

    最起碼,這位醫生是以醫者的身份,來正確處置了這次治療。

    但那七項檢查,就值得商榷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現在群眾對醫院質疑最多的,就是醫院對患者過度的檢查。

    生病到了醫院,首先就是確定病情。

    傳統的望聞診切等查病手段,畢竟無法深入身體內部,對病情做出十分精準的判斷。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無法確定病因,當然就不能夠對病情做出十分精準的治療。

    現代科技的診療儀器,極大的彌補了這一缺陷,無論病情到了什麼程度,能否治療得了,最起碼對病情的瞭解,還是較為透徹的。

    但現在醫院的醫療制度,卻也因這些先進的醫療器械,而陷入了一個盲目的、甚至是功利性的泛濫使用,這也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對醫院倍加指責的一個突出性問題。

    據說,很多醫院過度檢查這種做法,並不是醫生的個人行為。

    而是醫院交代給醫生的一項任務。

    實際上,醫院的這種規定,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十分複雜,而且相當精密的一個系統。

    腳疼,毛病未必就在腳上。

    頭疼,毛病也未必就在頭上。

    同理,腳疼的時候,單單對腳做出檢查,也就未必能把真正的病根找出來。

    而且,醫生在用藥的時候,還要考慮到身體的各個器官,是否全部健康。用藥的時候,是否會對其它有潛在隱患的器官,造成不好的影響。

    由此來講,醫院對患者做出全方位的檢查,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們也還要提出一些疑問。

    患者對這些複雜的檢查,能否給以個人決定的權利?

    對一些直觀的、一眼就可以找到毛病的患者,再做出其它檢查 ,是否多餘了一些?

    至於提問者所說,醫院能否不再進行輔助檢查,用藥也使用最基本的藥。這種做法,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都是不現實的。

    到了醫院,畢竟是過來治病的。怎麼用藥,怎麼檢查,都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出發。

    畢竟我們是來治病的,不是實驗怎麼才能更加節省費用的。

    不過,這個話題,倒是可以給醫院和醫生提個醒:多一分醫德,多一分責任,少一分功利心,你們的職業,是最偉大的。你們也是人類社會中,最受尊重的那一批人。

  • 9 # 有趣的藥物

    這個問題願望是美好的。但是實施起來真的很難很難。國家也一直在想辦法。

    為了降低老百姓的支出負擔。之前推出了計算要佔比。但是要降低藥佔比,要麼就是降低分子,要麼就是擴大分母。國家的想法是降低分子。結果執行起來,下面的人就聰明地擴大了分母。所以就增加了檢查耗材,事實上藥物還是沒有變化。甚至可以開得更多。所以目前的公立醫院考核。藥佔比都提的越來越少了。

    為了減輕人民的健康支付負擔和醫保的負擔。最近兩年國家又推出了4+7的視訊目錄。這是國家進行強制性談判的結果。就是藥品從廠家出來直接到醫院。砍掉了中間很多銷售流程。確實取得了,很明顯的進步。

    另外就是即將推行的,按病組付費。比如一個感冒,在同地區所有的相同等級的醫院,如果有的醫生100塊錢能夠看好,那如果另外的醫生超過100塊錢,醫保就不會支付這部分錢,就會醫院倒貼。這樣促進醫生用更少的藥進行治病。這種後果可能就會有醫生以後只是負責進行診斷推薦藥物,但是並不會在醫院給你拿藥。相當於醫生只需收取診療費。沒有跟你拿藥,同樣治好了,你的病也會拿到社保支付的100元錢。所以這種情況就是屬於用越來越少的藥治好病。但是這會讓某些人到醫院外面去拿藥。如果賭不好,這個缺口一樣會有問題。

    總體上通過上面兩種方法。近兩年醫藥領域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都是為了人民的健康,國家必須重視民生工程。

    祝大家新年快樂!健康幸福。

  • 10 # 們那邊vc現在

    空空空空123456

    昨天 07:20

    作為一個行醫五十年的老郎中,我想說的是現代教育其實就是誤人子弟,許多孩子在醫學院一讀就是七八年,歷經千辛萬苦拿到了所謂的碩士博士學位,正如鍾南山先生所說醫生是靠技術吃飯的,這些醫學院畢業的孩子們空有文憑卻不會看病,進入工作崗位後還得從頭學起,可是進入醫院後沒有人教你如何辯證,那麼這些孩子在醫院裡就成了流水線產業工人。每天機械的跟在老醫生後面重複著,查房寫病歷量體溫量血壓等枯燥無味的工作。這樣一來國家投入大量的醫療教育經費,卻培養不出單獨執業的合格醫生。鍾南山說得不錯,全世界的都是醫生靠技術吃飯。但是前提你這醫生得有技術,現在許多年輕醫生對科技檢查裝置依賴性過大,導致許多年輕醫生文章寫得花團錦繡,離開醫院卻是兩眼漆黑什麼都幹不了。醫生的技術在那裡?關鍵在臨症辯證!一個依賴檢查裝置看病的醫生只能依附在醫院,一旦離開醫院只能改行。現在醫患關係差醫院工作強度大,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提高自身修為,離開醫院自己開診所單獨幹,讓醫生迴歸靠技術吃飯的正道上來,一旦醫生離開醫院開診所單獨幹,那麼醫患關係緊張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最吸引人的年齡是多少歲?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