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_飄_雪
-
2 # 高山景行53
534年北魏帝國解體,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但東魏和西魏的元姓皇帝都是傀儡,東魏的實際掌控者是高歡,西魏的太上皇則為宇文泰,歷史上通常把東魏以及取而代之者北齊合併為高齊,把西魏及取代者北周合併成宇文周。北朝東西兩國並立,與南朝蕭梁及其替代者南陳並存,史稱“後三國”。
與“前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相比,高齊與魏的核心部位基本重疊,但以長安為中心的陝西則被宇文周掌控,所以“後三國”高齊的國土面積小於“前三國”的魏國。而宇文周又呑並了巴蜀與雲貴,控制的範圍要遠遠大於與之對應者--蜀國。南朝梁與陳的領土與“前三國”的吳國大致相當。三國之間彼此攻訐,互有合縱連橫,但南朝多以被動者身份介入。
北周到了宇文邕手中達到鼎盛,滅了老對手北齊,宇文邕死後,政權為外戚楊堅所得,581年北周靜帝把帝位“禪讓”給楊堅,國號“隋”,589年隋滅南朝陳統一中國。
-
3 # 風光藝境
南北朝後期,華夏大地由南梁、北魏南北兩雄對峙,分化為三國鼎立之勢:建康之南梁、鄴之東魏及長安之西魏。因魏、蜀、吳三國鼎立於前,故有人稱之為“後三國時代”。
南北朝始於420年。420年六月,東晉相國、宋王劉裕取代司馬氏東晉建立南朝劉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439年,北魏滅掉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形成對峙局面。北魏與南朝的疆界,起初在黃河以南呈犬牙交錯之勢。由於北強南弱,北魏逐步將南界推進至淮河、長江中上游一線,其間雖有反覆,但雙方大體以淮河、秦嶺為界進行拉鋸戰。
534年十月,稱雄北方一百四十九年的北魏一分為二,分裂為東、西魏。高歡在洛陽立十一歲的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建立東魏政權,旋即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東魏佔有河南洛陽以東、黃河以北的晉州(今山西臨汾市)以東的原北魏土地;高歡自任大丞相,主宰朝政。
當年除夕,北魏驃騎大將軍、丞相宇文泰毒殺北魏孝武帝元修,於次日即大年初一在長安擁立魏宗室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政權。西魏據有洛陽、晉州以西關中隴右之地,丞相宇文泰亦朝綱獨斷。
南梁據有淮河以南的土地,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疆域最大;又由於戰火主要在黃河流域燃燒,長江流域相對安寧,故江南幾無烽火,社會安寧,物阜民豐,政權較為穩定,處於全盛時期。
南梁、東魏和西魏三方呈三國鼎足之勢,南北對峙,東西對立。東、西魏皆產自母體北魏,算得上是孿生兄弟,可這對兄弟自誕生那天起,便是天敵、死敵。兩國事實上的“老大”高歡、宇文泰大有兩雄不併立之勢,故同南梁結好而互相死掐,因而戰事主要發生在兩魏之間,雙方曾數次在潼關、渭曲、邙山等地發生過生死大戰。
相較而言,東魏國力雄厚,軍力強盛,猛將多,精兵足,糧草充足,因而呈攻勢。西魏卻貧弱得多,人口少而兵力不足,經濟差而物資匱乏,立國基礎不是太好。但被動寡弱的西魏在抗擊中往往略佔上風,且逐漸強盛起來。548年八月,原本穩定安寧的南梁突然發生禍亂南國的“候景之亂”,南梁頓時陷入混戰中。東、西二魏見有隙可乘,遂皆轉移目標南向,乘亂競取梁地。北齊(前身東魏)攻取梁淮南之地;西魏攻佔梁漢中、益州及襄陽等地,大有彼此瓜分南朝之趨勢。及至陳霸先代梁建立南陳政權,前後擊敗北齊、西魏軍,大挫二國銳氣,兩國南侵的意圖破滅,便又轉而互相攻殺起來。
550年五月,東魏權臣高洋(高歡次子)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556年十月,西魏太師宇文泰病逝;歲末,西魏權臣宇文護(宇文泰侄)迫使魏恭帝禪位,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政權。
577年二月,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再次恢復南北朝對峙狀態。581年二月,北周相國楊堅代北魏而建立大隋。589年正月,隋師攻入建康,南陳滅亡,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三年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混亂分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晉後的第四次大一統,並由此開啟了輝煌的隋唐盛世。
南北朝三國鼎立,起自534年十月,終於577年二月,歷四十三年;最後按照“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歸於一統。
終於隋文帝滅南陳,統一天下。起初是南朝宋、齊、梁國前後同北朝的北魏隔淮河南北對峙,534年十月,北魏一分為二,分裂為東、西二魏。靜帝元,為傀儡皇帝、建立者高歡為大丞相的東魏,
回覆列表
從胡太后把北魏皇帝毒死,北魏就日漸沒落,南北朝三國鼎立,始於宇文泰和高洋爭霸時期,結束於楊堅改朝稱帝,建立隋朝,三國主要演變,北邊的東魏和西魏,高洋稱帝成為北齊,西魏宇文泰改朝為北周,南邊主要是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