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創藝典國際藝術教育

    西班牙是個盛產藝術大師的聖地,從畢加索到高迪似乎那裡的空氣裡都瀰漫著藝術的氣息,而對於卡拉特拉瓦的作品正應了“此物只應天上有”的說法。

    1.多元文化融合的成長經歷

    卡拉特拉瓦1951年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的貝尼馬米特(Benimamet),從小就被送到藝術與工藝學校接受正規繪畫等藝術教育,積累了良好的藝術功底,在巴倫西亞修完建築與城市設計專業以後,於1979年獲得了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的結構工程博士學位,隨後留校任教,並開始參加建築設計競賽,1981年在蘇黎世(Zurich)開了自己的建築和土木工程事務所。

      2.建築師+結構師=大師

      在這個精細化分工的時代,一個建築需要建築,結構,水,暖,電多個工種配合才能完成。

      建築師和結構師對最終的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感性的建築師負責造型和功能,理性的結構師負責安全與穩固。兩種不同職責、不同理念的人一起工作,這其中必然要經過一個合(互)作(坑)的過程。但當一個人既具有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同時精通結構的計算與分析,那麼他的作品就牛逼的很自然了,卡拉特拉瓦就是其中的一個。

      3.理性分析,感性創作

      建築行業的實踐性也決定其不能像純藝術領域這樣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而學習過土木工程和城市規劃的思維他瀏覽卡拉特拉瓦的建築作品從始至終建立在大量受力分析、構造論證的基礎上。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他曾論證過結構構件的堆疊與空間運動的關係。早期卡拉特拉瓦用木石和金屬模擬過各種受力巧妙的小裝置,後期的專案實踐中,相當多的作品結構原型正是出自這些巧妙的小東西。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往往給人的第一印象科幻無比,但細細觀察又會被其中的構造細節折服。

      4.他的作品詩意動態

      人們理所當然的希望建築是堅固的、給人安全感的,而搖搖欲墜的建築、震動的建築往往會導致視覺恐懼。長久以來,建築師和結構設計師都為了建築更穩定而不斷努力。然而,實際使用中從沒有什麼東西是穩定不動的,卡拉特拉瓦賦予作品獨特觀感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強調物體的運動。與眾多體現穩定的建築相比,卡拉特拉瓦的作品永遠能把握住受力結構運動中最美的平衡點,強烈的感知衝突不斷的提醒觀眾建築本身的與眾不同。

      5.受力最佳化―結構的藝術創新

      異形柱的使用樑柱體系誕生後,柱子形狀多為長方體或者圓柱體,一般承擔豎向荷載。而在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中,柱子不但承擔著結構的豎向荷載,往往成為建築室內外立面效果的一部分。

      6.自然生物和機械知識的運用,作品充滿生機

      由於Calatrava擁有建築師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他對結構和建築美學之間的互動有著準繩的掌握。他認為美態能夠由力學的工程設計表達出來,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蟲鳥的形態美觀,同時亦有著驚人的力學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為他設計時啟發靈感的泉源。

      7.厚積薄發,好種子不怕結果晚

      建築學士+規劃碩士+結構博士,他整整學了13年後,之後才開始了自己的設計實踐。但這之後的30多年裡,卡神的建成作品有上百個,橫跨建築,雕塑,產品領域,紮實的知識積累加上上帝賦予的天賦,成就了這樣一位時代大師。

      8.他擅長橋樑結構設計

      卡拉特拉瓦最先是因橋樑結構設計而聞名於世的,他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徹斯特以及巴塞羅那等等等等的橋樑。

      9.白色是他最喜歡的顏色

      和西班牙另一位藝術大師高迪色彩豐富的風格相比,卡拉特拉瓦更喜歡用純白的的材料,白色代表了他純潔的內心,讓他的建築作品和空間更加純淨。

      10.他的作品不屬於任何流派

      卡拉特拉瓦的重要貢獻在於他所提出的當代設計思維與實踐的模式。他的作品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開闊、更深刻,讓我們更多地理解我們的世界。

      他不像現代主義,只強調結構,形式服從於功能;也不像結構主義,忽視既有結構的規則,摒棄對稱,和諧統一的原理。他對二者進行了創造性的結合,使建築既規則又美感。他的作品,超越了時空的界限,不屬於任何流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的你曾經有過什麼大膽的創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