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洞察舊機

      說起趙匡胤的“先南後北”的一統天下的方略,那就不得不說趙匡胤和趙普這一對君臣際遇佳話的“雪夜對”了。   

    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普做了宰相後,趙匡胤十分的信任他,凡重大國事全都與他商議。有時,某件事情在朝中沒有定下來,夜裡,趙匡胤就親自到趙普府中找他商談。所以,趙普退朝以後,仍擔心趙匡胤隨時會駕到,因而不敢換下朝服。   

    一天夜裡,天降大雪。趙普吃過晚膳,和門衛說:“皇上今日想必不會來了。”門衛說:“今天晚上這麼冷,就是尋常百姓都不願出門,何況是天子?丞相總算可以早早就寢了。”趙普聽了這話,就脫去衣帽,退到內室。   

    正要就寢,忽然聽到叩門的聲音,接著有下人來報:“皇上駕到!”趙普沒來得及穿朝服,就匆匆出去接駕。看到太祖站在風雪中,慌忙下拜,並說:“臣接駕來遲,而且衣冠不整,真是罪該萬死!”   

    趙匡胤笑著說:“今天晚上雪大,怪不得你沒有準備,何罪之有?”說完便扶起趙普,二人一起進入廳堂。趙匡胤又問:“我還約了光義一起來,他還沒到嗎?”   

    趙普正要回答,趙光義就到了。於是,君臣手足,齊集一堂。趙匡胤半開玩笑地問趙普:“羔羊美酒可以祛寒,不知你家有沒有?”趙普就命下人在堂中生起炭火,烤上羊肉,然後又喚出妻子林氏燙酒。

      酒過三巡,趙匡胤對趙普說:“朕睡不著啊,我的床邊都是別人的地盤,所以來找你合計合計。(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

      趙普回答說:“陛下把天下看小了吧?現在正是派大軍南征北戰的時候,我想聽聽陛下有何打算?”

      趙匡胤說:“別處或許還可以緩一緩,只有太原這邊時常來侵擾。朕想先奪下太原,然後再削平他國,卿以為如何?”

      趙普沉默不語,過了好長時間才說:“這個我就不懂了。”

      趙匡胤問趙普原因,趙普說:“太原擋著西北兩面,我軍若拿下太原,就會與契丹接壤,還是免不了邊患。臣以為不如先征服別的國家,等各國平定後,太原區區彈丸之地,哪裡還能保得住?”

      這個故事在《宋史趙普傳》、《邵氏聞見錄》、《宋朝事實類苑》和《續資治通鑑長編》上都有記載,雖有文字出入,但區別不大。

      說了趙匡胤和趙普的《雪夜對》,那就不到不說周世宗柴榮時期王樸的《平邊策》。《平邊策》的中心思想是“先易後難”,和趙普的“先南後北”有異曲同工之妙。

      盤踞山西的北漢有遼國做靠山,遼國也想利用北漢為南侵中原的跳板,如果趙匡胤先打北漢,遼國必然會全力救援北漢。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宋軍必然陷入苦戰之中。如果在這個時候,南面的南唐、湖南,或者是後蜀再有個什麼軍事行動,宋廷輕則鞭長莫及(比如南唐發動對吳越的進攻),重則陷入南北夾攻兩線作戰的困局之中。

      相反,南面的政權都是一盤散沙,又沒有強援,宋軍完全可以遊刃有餘的各個擊破,待掃平的南方以後,就可以集中全國的兵馬錢糧,發動對北漢的進攻。這個時候的宋朝士兵在經歷了南征的鍛鍊,個個都是久經沙場能征慣戰的老兵;更兼收攏了南方政權的人力和財貨,可是說是兵精將勇,軍餉充足,糧草充沛,再去消滅北漢,如湯潑雪,摧古拉朽,就算是遼國增援北漢,也不在話下。

      至於宋軍在消滅了北漢之後,為什麼沒能消滅遼國,反而屢屢被遼國打敗?有人以此為根據,指責趙匡胤的戰略是錯誤的,因為南征,導致了兵疲將乏,所以沒能統一全國。這樣看待這個問題是有失偏頗的。

      趙匡胤的繼任者趙光義不善用兵。他在攻滅了北漢以後,企圖再接再厲,摟草打兔子,順道將遼國也滅了。

      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戰略指導,導致了宋軍損兵折將。

      首先,在攻滅了北漢以後,全軍將士都等著皇帝的賞賜,沒有人原意再打了,趙光義一意孤行,其實是逆軍心而行。

      兵無戰心,焉能不敗?

      其次,遼國不是北漢。如果要發動對遼國的戰爭,一定要有一個統籌的規劃,進軍路線,軍餉糧草,都需要充足的準備,可是趙光義只是看到了攻滅北漢的順利,沒有預知進攻遼國的危險,腦袋一發熱,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全軍出動,攻打遼國,結果中了遼軍誘敵深入之計,高粱河一戰,連趙光義自己都差點賠進去了。

      宋軍兵無戰心,糧餉不足,孤軍深入,遼軍佯裝不敵,節節抵抗,誘敵深入。

      宋軍不敗是沒有道理的。

  • 2 # 使用者98005753563

    我真的對歷史學的少但我似乎知道趙匡胤陳橋兵變是他弟弟的功績,可如果趙匡胤先平遼再打南是不是歷史的格局將會重大政變所以我個人認為他老人家應該打北在先個人觀點,同時我水平有限,誰也別生氣

  • 3 # 易小小鵬

    應該說沒什麼大的錯誤,宋的滅亡純粹是因為敵人太強大了,不管是誰遇到了成吉思汗、蒙古騎兵,都會跪倒,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幾乎是無解的。

  • 4 # 文起未央

    一、“北強“讓趙匡胤不得不“後北”。

    1. 漁獵+漢化,契丹實力超強。五代十國顧名思義,一堆軍閥在打架,整個中華地區一片散沙。自唐末崛起的契丹開始坐大。907年,阿保機統一了契丹,916年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契丹逐步走向一個強大封建王朝。後來正逢中原大亂,石敬塘認賊作父,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本來一直以漁獵為生契丹族,其騎兵戰力非常強大,加上獲得了富庶的幽燕之地,更零距離吸取了漢人先進封建制度、農耕技術,國力大增。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等於失去了產馬地和有利的地形。失去產馬地,讓中原王朝不得不以步卒為主對抗契丹鐵馬金戈。失去有利地形,導致中原王朝無險可守,契丹騎兵順著華北平原可以迅速席捲中原。。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甚至率軍南下中原,滅了後晉,攻佔汴京。可以說,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外部壓力主要來自於北方契丹。

    2.名將+防守,北漢絕對不弱。北漢雖然很小,但是處在中原王朝和契丹夾縫中生存,非常注重軍事投入。首先北漢佔據太原地區,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楊業等名將輩出。其次又因為常年和遊牧、漁獵民族作戰,騎兵也非常厲害。但是最厲害就是太原的防守,太原在歷史上多次被攻擊,宋軍攻擊太原也多次未果。甚至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最難攻破的就是太原,以太原為核心的北漢防禦體系可謂銅牆鐵壁。所以北漢軍事實力不可小覷。

    二、南弱”讓趙匡胤堅持“先南”。

    3.南方諸國一片散沙。“南面諸國,如南唐、吳越、後蜀等國,雖然割據政權多,星羅棋佈。但國土面積不大、人力資源不多。南方多步兵、水軍,善於防守,不善進攻。南方軍閥實力被分散成多個小國,互相掣肘,難以對基本繼承後周衣缽的大宋王朝構成致命威脅。而北方則主要是契丹和北漢,相對南方較為統一。

    4.心理存在優勢。對於中原王朝大宋而言,南方軍閥國力相對較北方弱小,宋軍對抗以步兵為主的南軍,無論從士氣,還是往年戰績而言,都有心理上、實力上的優勢。

    三、綜合多方面原因,“先南後北”相對科學。

    5.腐化墮落對比蒸蒸日上。南方諸國比北方腐化墮落的多。如後蜀、南唐不思進取,天天靡靡之音,君昏臣庸。而北方,特別是契丹正在興盛之時,國力蒸蒸日上。

    6.河流補給對比人力搬運。向南方用兵,可以藉助河流,補給方便。北伐太原、攻擊契丹,補給主要依靠陸地運輸,糧草接濟困難。宋太宗北伐,就是補給沒跟上,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7.四面圍攻易造成疲於奔命。如果趙匡胤選擇“先北後南”,南方諸國和契丹北漢勾結,從四面八方圍攻、襲擾大宋,讓大宋腹背受敵,疲於奔命。這點本事,南方等國還是有的,南唐就常常在江淮地區鬧點事,其他如南平、後蜀也不安分。那些後周舊貴族甚至會起來複闢,滅了剛剛立國的大宋。

    所以綜上所述,在當時特定環境下。 綜合宋初政治格局、地緣政治、南北實力對比、南北地形差異、軍隊補給、軍隊士氣等多方面,趙匡胤決定“先南後北”,就是先易後難,是穩妥統一之舉。

  • 5 # 清峰徐來89

    按當時柴榮的軍事戰略,應是先北而後南,因為北漢強大,南唐弱國一個,收復南唐簡直易如反掌,打南唐隨便何時都行,當柴榮正聚精全力準備攻北漢之時,天不假年,柴榮病倒了,沒多久便死了。隨後就是黃袍加身了,而趙匡胤完全放棄了柴榮的策略,背其道行之,錯過了去打北漢的最佳時機,終其一生,趙匡胤就再沒有了打北漢的機會了,實為遺憾,

  • 6 # ZDJJDPY

    應該先北後南 首先是因為北方 在周世宗趙匡胤時期 契丹還是沒到完全壓倒中原王朝的實力 不說消滅契丹 但中原完全有實力可以奪回幽雲十六州 而南方錢吳李唐 已經累弱 苟安一隅 若幽雲十六州奪回 南方 也指日可待 可惜 趙匡胤死後 中原錯失良機 再也無法收復北方 十六州

  • 7 # 小強侃生活

    從軍事戰略上說,這是對的,因為先簡單後複雜,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先攻取南方,南方的糧草、財富淨歸宋廷,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但從歷史發展來說,先南後北戰略雖然讓趙匡胤統一了南北,但“幽雲地區”未被收復,使大宋朝廷無險可守,導致後來少數民族可以長驅直入中原,為“弱宋”埋下了禍根。間接地導致了靖康之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甜而不膩地,搭訕自己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