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現代魯賓訊
-
2 # 縱橫軍旅
山地伏擊戰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戰役戰術,早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就有數不清的山地伏擊戰例。那麼在現代化的戰爭中,在感測器密佈的資訊化戰場上,山地伏擊仍然具有其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現代化的實戰中,山地自然地理條件仍然是採用伏擊戰戰法的理想場所。
以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中的一個戰鬥為例,1980年4月,阿富汗游擊隊就是採用了伏擊戰的方法,憑藉著境內山多、地形有利的條件,在薩曼省的查普勒山口,伏擊了蘇軍200多輛坦克組成的戰鬥叢集,結果擊毀了蘇軍坦克40輛,擊斃蘇軍士兵600多人,給現代化裝備的蘇聯軍隊以沉重打擊。
蘇軍為了對付阿富汗抵抗力量採用的伏擊戰術,對阿富汗的游擊隊實施了立體設伏,即利用隘路、山埡口、峽谷、山路兩側等有利地形部署地面部隊,轟炸機、武裝直升機按預定計劃應召出動,形成了陸空一體化的現代化伏擊戰部署。這種戰術在阿富汗的山地、山嶽叢林地區廣泛使用,蘇軍將其稱之為“口袋戰”。
由此可見,現代化的軍事強國,也可以在山地實施伏擊戰法,而且功能更加強大,並不是說只有弱小的游擊隊才能採用該戰法。 山地地區之所以容易組織伏擊戰,就在於他地形複雜、險要。
戰爭打得永遠是人,如果這一原則受到現代化載具、導彈武器的限制,在平原地形已經受到了挑戰,最瘦弱計程車兵也只需要按下導彈發射按鈕就可以擊毀一輛滿載精英戰士的坦克的話,那麼在山地地區,這一理論仍然是無可辯駁的至高理論,畢竟任何技術裝備在山地的使用都是受到極大的限制的。
終究還是要靠士兵們的體能和勇氣去發揮作用,甚至連直升機投送戰術,都受到山地氣流和複雜地貌的限制,交戰雙方都需靠對自然環境的把握和適應去逐步的適應這樣的戰爭。 同時,山地地區道路較少,伏擊方可以輕易推算出對方行動的必經道路,使得可以充分利用對地形的熟悉程度去有計劃的調動敵人,使之被動不已。進攻方在行進中,易受到地形的阻隔,不便於相互支援,有利於防禦者集中兵力殲滅之。
但是,現代畢竟不是古代,山地作戰中對於伏擊的一方也有很大的不利,最為主要的就是不便於伏擊分隊進行觀察和射擊,而指揮和通訊協同更是受到極大限制。一旦進攻一方開始進攻,其通常要組織起比一般地形條件下更加嚴密的偵察、警戒和反伏擊準備,同時還會進行強大的火力突擊準備。這對於伏擊的一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嚴密組織,靈活指揮,反覆變更陣地,才能在伏擊戰中取得勝利。
在現代化的資訊戰爭中,交戰雙發對於戰場電磁權的爭奪異常激烈,在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中就可見一斑,因此實際上交戰雙方在戰役上是很難實現伏擊隱蔽的,戰役企圖的隱蔽甚至需要建立假情報加佯動才能實現。只有在具體的戰術場景和戰鬥中,才能實現成功的伏擊戰。
一位侵阿蘇軍的連長就認為:“山地伏擊戰的成功,取決於配置的隱蔽性,射擊的準確性,人員的沉著和行動的堅決與巧妙。”山地戰役的伏擊戰和反伏擊戰,打到最後打得是人的意志力,人的判斷力,人的精神屬性。因此,發動一場損失巨大的山地入侵戰爭,在現代戰爭中,往往是得不償失,逐漸陷入泥潭無法自拔的,因為侵入一方往往認定自己擁有的現代化裝備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實際上在山地戰役中並非如此。
話說到這裡,山地戰的戰役容量小、戰鬥單位小、人員要求高的特點就顯現了出來,這難免讓人想起近些年南亞某大國反覆在於鄰國交界的山地地區增兵,其所增之兵配備了上千輛的主戰坦克,這難免讓人不解,可見,該國對於山地戰的認識,還有很大的不足啊。 — 評論 — BenJe_kinup 07-16 14:57 0 厲害到爆炸 已顯示全部評論 寫評論...
回覆列表
戰術分戰略戰術與普通戰術(戰法);華夏可謂戰略戰術的祖庭,出了很多貽芳百世的人和思想,華夏先哲已把單一的兵者戰術即戰略戰術昇華到了哲學思想,而且應用到了治國理政、作人為行的各個方面,這在人類的範疇內,僅此一家。自有文字記載,有據可查,影響深遠,流傳至今亦可輔世來者的戰略思想大致有:孫武的《孫子兵法》、鬼谷子的《鬼谷子》、孫臏的《孫臏兵法》、檀道濟的《三十六計》等,此國之瑰寶現已成為世界各個國家政要研習的標準教程,而且還會沿襲下去;普通戰術即是戰略戰術的具象應用,主要由時間、空間因素組成,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兵器裝備與古代也大相徑庭,兵器的使用就成為了關鍵,如何發揮兵器的最大效能是現代戰爭普通戰術首要考慮的問題,這就帶動了國防工業軍事裝備的研發製造,戰術也隨著裝備的發展而改變。
總而言之:華夏兵“神”(戰術思想)輔以現代科技兵“法”(科技裝備),是國事立於不敗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