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很普通的漢字被網友們爭論不休,
今天是中秋節,我睡前翻看手機,讀了和菜頭的一篇叫《中秋快樂》的文章,應時應景,可是在翻看評論的時候,卻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回覆,在寫中秋團圓的文章下面有人問和菜頭,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學的“具、真、直”等字裡面都是兩橫,現在成了三橫?和菜頭的回答很幽默,說是墨水廠效益不好,為了增加工人利益。
有一位細心的網友還找到了繁體版的《資治通鑑》,上面的“真”的寫法卻不相同,裡面只有兩個橫。
我是九十年代上的小學,那個時候學的是寫三橫,寫兩橫的估計是一些民間的簡便寫法。
其實“具”字在古代寫成兩橫和三橫都是可以的,比如同樣是漢代,漢代的《史晨碑》裡面就寫成三橫,如下圖:
而同樣是漢代,新莽時期的簡書裡面的“具”字就只有兩個橫畫,如下圖:
具字是一個象形文字,在甲骨文裡的形象是兩隻手捧著一個“貝”,貝是古代的貨幣,這個具應該是擁有的意思,手裡拿著錢。
兩隻手上面是一個“貝”字,按照正常的文字進化規律,裡面確實應該有三橫才對。後來也有書法家寫成了兩橫,是因為把“貝”字最後一橫省略了,這也是可以的。
只是我們現在規定的正確寫法就是三橫,所以寫兩橫就是錯字了。
而“直”字在古代是一個眼睛的形象,如下圖:
後來進化成一個“目”加一橫,如果這一橫和“目”裡面的最後一橫重合則裡面是兩橫,不重合的話是三橫。
所以古代人寫兩橫和三橫的都有。
王羲之有時候寫兩橫,有時候也會寫三橫。
不過,我們現在既然規定三橫是正確的寫法了,只能寫三橫了,寫兩橫就屬於錯字了。
今天,一個很普通的漢字被網友們爭論不休,
今天是中秋節,我睡前翻看手機,讀了和菜頭的一篇叫《中秋快樂》的文章,應時應景,可是在翻看評論的時候,卻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回覆,在寫中秋團圓的文章下面有人問和菜頭,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學的“具、真、直”等字裡面都是兩橫,現在成了三橫?和菜頭的回答很幽默,說是墨水廠效益不好,為了增加工人利益。
有一位細心的網友還找到了繁體版的《資治通鑑》,上面的“真”的寫法卻不相同,裡面只有兩個橫。
我是九十年代上的小學,那個時候學的是寫三橫,寫兩橫的估計是一些民間的簡便寫法。
其實“具”字在古代寫成兩橫和三橫都是可以的,比如同樣是漢代,漢代的《史晨碑》裡面就寫成三橫,如下圖:
而同樣是漢代,新莽時期的簡書裡面的“具”字就只有兩個橫畫,如下圖:
具字是一個象形文字,在甲骨文裡的形象是兩隻手捧著一個“貝”,貝是古代的貨幣,這個具應該是擁有的意思,手裡拿著錢。
兩隻手上面是一個“貝”字,按照正常的文字進化規律,裡面確實應該有三橫才對。後來也有書法家寫成了兩橫,是因為把“貝”字最後一橫省略了,這也是可以的。
只是我們現在規定的正確寫法就是三橫,所以寫兩橫就是錯字了。
而“直”字在古代是一個眼睛的形象,如下圖:
後來進化成一個“目”加一橫,如果這一橫和“目”裡面的最後一橫重合則裡面是兩橫,不重合的話是三橫。
所以古代人寫兩橫和三橫的都有。
王羲之有時候寫兩橫,有時候也會寫三橫。
不過,我們現在既然規定三橫是正確的寫法了,只能寫三橫了,寫兩橫就屬於錯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