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旺哥兒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很快便走上了戰爭的老路,首先是因為經濟大危機的到來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居民深陷恐慌,這為希特勒當權提供了上臺的機會,其次是希特勒強硬的經濟政策,使德國的經濟很快復甦,為德國的擴張提供了剛性基礎。

    經濟大危機席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德國的破壞力尤其巨大,希特勒透過對平民的承諾、新式的經濟政策等贏得了選民的支援,最終成為了德國的領導人。希特勒是法西斯主義的主要人物,這使得德國走向了瘋狂擴張的法西斯主義路線。

    因為希特勒強制性地要求以物換物等經濟政策,降低了經濟危機的破壞力,在提升自己威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被破壞的經濟水平。同時,希特勒賴著美國的經濟援助不還,顯示出一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姿態,大力發展國內經濟,軍事力量也隨之迅速加強。

    最終,德國國力迅速恢復,希特勒的國內威望發展到鼎盛時期,法西斯主義在德國迅速形成影響力,為德國發動世界戰爭轉移經濟危機提供了廣泛的有利條件,直接導致了德國對外侵略戰爭的爆發。

  • 2 # 半壺老酒半支菸

    其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德國是有理由的,但是貪心不足蛇吞象,有理變成了無理,還出現了一些絕對難以令人接受的行為,比如說“屠猶”。當然,現在在某些巴勒斯坦人看來,德國當年似乎做得還不夠——當年巴勒斯坦那塊土地上的人是站在德國一邊的。

    廢話少說,咱們還是正經來看問題。德國發動戰爭,一開始是迫不得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的陣營叫同盟國,英美法義大利俄羅斯是一夥的,叫做協約國。同盟國戰敗了,於是德國割地賠款、馬可崩潰、民不聊生。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沒有正義的一方,其中屬於協約國的日本和屬於同盟國的德國,有些戰爭居然是在大清的地盤上打的,而清朝一開始居然宣佈“保持中立”。

    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先是站在同盟國一邊,後來又投靠了協約國,於是也成了“戰勝國”。德國戰敗後,賠款的數額(就不細說了,免得挨收拾)幾代人也還不完,魯爾工業區的資源也都被法國拉走了,土地也被瓜分了百分之三十左右。一面是德國民不聊生,一面是協約國堵在門口討債,更主要的是國土淪喪讓德華人痛徹心脾。於是希特勒應運而生,帶著德華人發展經濟強大軍備,並開始拒絕支付賠款、討還被佔領土——其實即使沒有希特勒,也會有東特勒,因為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嚥下這口氣。

    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錯就錯在不知道見好就收,而且還找了兩個豬隊友:義大利負責拖後腿,日本負責拉仇恨。如果德國連本帶利收回國土——前期英美實行綏靖政策,讓德國撈了不少實惠,地盤資源也搶到了,就應該在吃飽了之後坐下來消化,至於以後還打不打,那得等把既得利益轉化成戰爭實力之後再說。

    希特勒不知道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的道理,非要挑戰列強底線,這才跟英美撕破了臉。事實上英美才不管你搶了別人多少地盤殺了多少猶太人——希特勒屠猶很多年,英美法連個譴責宣告都沒發,要是不動英美法的蛋糕,希特勒殺多少人、搶多少地盤,那些“國聯”的話事人連個屁都不會放。就跟今天一樣,所謂的反恐反恐,越反越恐,其實是大國博弈的結果,還真跟正義沒啥關係……

  • 3 # 寰球視野新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全面失敗而宣告終結,但是簽署《凡爾賽條約》之後不久,也就是二十年的時間,德國發動了二戰,因為在德華人眼裡,發動二戰是唯一的出路。

    一戰之後,法國和英國對於戰敗的德國絲毫不留情,他們制定的《凡爾賽條約》把德國洗劫一空。

    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洛林和阿爾薩斯割讓給法國,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承認波蘭獨立,並把部分領土割讓波蘭,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與奧地利合併,此外德國還損失了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以及49.9億英鎊的戰爭賠償,並要求德國用黃金賠付……

    可以說戰後的德國被法國壓榨的支離破碎,分崩離析,戰後德國經濟萎靡不振,無力進行賠償,法國二話不說出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

    無論德國怎麼發展,都是一隻待宰的羔羊,只要法國願意,隨時可以衝入德國,搶走德國的一切,英國法國對德國軍隊的限制,使得德軍無力反抗法軍的入侵。

    德國要想浴火重生,唯一的出路只有發動新的戰爭,徹底恢復大國地位,反正也是死路一條,德國選擇了抗爭,或許還有活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癌對人類的危害程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