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培川
-
2 # GordonHao
歷史學科是一間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對學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人生觀、世界觀、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萬面的建設上.由於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一段距離,使得歷史因沒有實用價值、畢業後就業機會少等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視.歷史作為一間基礎學科在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學科能力、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不懂歷史,就難以從中汲取營養,獲得經驗和啟示.
歷史作為一間科學,它具有自身的學科體系和廣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係,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國際關係、社會風俗等等.西人說:"歷史敘述過去,但是這個過去乃是現在的歷史."歷史把老人們的經驗傳給兒童,若沒有歷史,老人也如兒童".可見,歷史是反思之學,我們埋應從中總結經驗、汲取營養、獲得啟迪.從前人為鑑,避免重蹈覆轍;以前事為師,努力取其教益.因而,歷史具有借鑑資政和啟迪心智的功能是不爭的事實.
2、不懂歷史,就難以揭示社會規律,預示未來的發展.
唐太宗曾說:"以人為鑑,可知得失;以古為鑑,可知興替."這就闡明瞭歷史的最高層次的社會功能,即歷史的揭示社會發展奧祕、預示社會前進方向的獨特功能.可見歷史乃治國之學,興國之學.歷史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培養教育青少年,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歷史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世界的歷史和今天,便之以充分的信心、堅強的毅力、歷史的智慧,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去.
3、祖國振興需要愛國精神
歷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史學者,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梁啟超兒什麼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它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和國際環境嚴峻複雜的形式下,在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我們迫切需要愛國主義的精神支柱及其巨大的凝聚力來增強公民的民族自信,凶、自蒙感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為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做出努力.
4、人的發展渴求人文關懷.
"人"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諧的,這是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因為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提高人的個性修養和生存質量,優化人的認知結構,開闊其思維視野,增強人的氣質魁力.在社會迅速轉型和高科技發展對人的生活萬式、思維方式、道德觀點、價值觀念產生巨大影響、對人文知識相對忽視的總體形式下,教育出現了重"應試",輕素質,重理輕艾等實用主義的短視傾向,從而造成了青少年學生畸形發展,人文知識"營養不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更應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
-
3 # 誠實號
以史為鑑,預知未來。人們常說歷史總是相似的。
學習歷史,不僅可以瞭解過去,更重要通過了解過去,瞭解賢哲們在歷史上處理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的方式方法和經驗教訓,引導後世在這些方面少犯錯誤。
中華民族有五千的歷史,在歷史上出現了無數的賢哲和英雄,這些賢哲和英雄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教育後人,引導未來,使中華文明不斷髮展,遠遠留長。
老子,孔子,莊子等等,他們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引導者社會進步。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
今天“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指導社會發展進步的最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孔子,孟子,莊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道德思想發展。
我們不僅要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發展歷史。把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不斷的傳承下去。
中國五千年沒有斷代的文明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是世界文明的見證者。
在現代社會和世界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格局中,由於中國的加入,也把中國優秀的文化思想帶到了全世界,對世界發展進步起到了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
不僅要學習歷史,研究歷史,更要把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傳承永遠。
我們要理直氣壯的告訴全世界,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最偉大的文明,中華文化也是最優秀,可傳承最偉大的文化。必將引導世界文明向前發展。
中華民族將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
-
4 # 努力再努力的小哥哥
學歷史當然有用,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許多多歷史人物,演繹這一幕幕動人的傳奇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需要傳承與發揚,歷史具有經世致用的作用,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比如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我們學習了歷史,就可以回答這種問題,如:1、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鬥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取得的。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2、中國共產黨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歷史特點,及時調整並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及戰略、戰術,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瞭正確的發展方向。積極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屬於中國。
3、“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廣泛發動和組織以農民為主力的各階層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使大量侵華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這場戰爭中付出極大犧牲,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劉知幾曾說過: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
5 # 愛誰就是誰2015
歷史是什麼?此刻以前的所有都成了歷史,就在你看到這句話的這一刻,看這句話的時間已成為了你人生歷史的一部分。昨天就是今天的歷史,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歷史就是我們昨天走過的路,歷史記錄著我們以往的點點滴滴,而點點滴滴中又包含著我們成長中的成敗得失,透過對過往的總結和反思,能夠對自己有個更全面客觀的認識和了解,進而更好的走好未來更遠的路。
歷史要學什麼?歷史要怎麼學?
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說我覺得更好一些。首先還是要激發自己對歷史的興趣,我認為從某個歷史人物來切入是相對來說比較好的一種方式,而能被歷史記錄下來的人物一定是在其所生活的時代風光一時,一定也是參與到在某個領域對後來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或者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極有可能和同時代一些同樣優秀的人有過密切的往來,人和事的交融自然而然會透漏出很多有關那個時代的風貌,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方方面面也都可以管中窺豹,我們於是走進了一個時代,我們走近了一群人,我們一下子拉進了與另一些人的距離,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裡,瞭解他們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
我們會慢慢的不滿足只是翻開一角,我們還想看見的更多,我們還想了解那個時代更多的人,那些人做過的更多的事,那些事發生的來龍去脈,於是我們翻開來的越來越大,看到的越來越多,然後自然而然的我們會去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會做這些事?這些事為什麼在那個時候發生?這裡有哪些是有必然性的,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而哪些是偶然的,這些對於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啟示和啟發?
歷史有用還是沒用?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有用的。但是誰來用,如何用才是關鍵!同樣的一支筆,放在賬房先生的手裡就是記賬的,放在書法家的手裡那就是一副藝術精品。積累豐富詳實的歷史資料,注重對歷史規律的學習和把握,進而以古鑑今,更好的掌控今天和明天!
-
6 # 陪伴著三娃成長
他沒有猶豫也不迴避地回答:“如果沒有用,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學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你們的孩子喜歡聽故事嗎?”
我想毫無疑問這個回答是肯定的。沒有孩子不喜歡聽故事,他們經常纏著大人講故事,我們給他們講我們知道的故事,童話,寓言,當然還有歷史。
“為什麼說我們是黃炎子孫?為什麼大禹要治水?為什麼有皇帝?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中國?什麼是貞觀之治?”對於這麼多的追問,我常常驚訝於孩子對歷史的興趣。
歷史就是故事。我們發現學歷史的老師或者學者,都善於講故事,他們並不擔心講故事會有損歷史研究的尊嚴,翻開歷史學者的著作,都會有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
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侷限於當代,並且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為什麼會把歷史學當成培養領袖必備的教育。
但是現在的人嚴重缺乏歷史常識,大部分人的歷史知識也僅限於課本和一些戲說惡搞的影視劇。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龐雜錯綜,一環緊扣一環,一點能輻射出一大片,一片中又有無數的點。古籍文獻、文書檔案浩如煙海。
有很多朋友想系統完整地瞭解中國歷史,卻不知如何下手。
那麼這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經典中國通史》特別適合入門級的你。
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每個朝代獨立分冊,17位老一輩歷史學家嚴謹編撰,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帶你穿越迷霧,觸控歷史。
這套書由《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16本組成。
-
7 # 漩渦鳴人yy
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這個話題,很多年了都有人去追尋過,也有人試圖解答,但是一直都解答不清楚。想來也是這種事情,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經歷,很難想象你會理解歷史一旦學會了,或者說是瞭解了之後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恐怕我們很多人在說歷史的時候,大多數人會在私底下嘲笑說我們這批人不好好管的現實裡的事兒一天到晚想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有什麼用?這也是學歷史的悲哀,也是現在中國這個社會追求利益的最終結果。
歷史這門科目,他學習很簡單,就是記一些事情。但同時他也很難,為什麼你要從這些事情裡面去學習一些你能夠得到的一些常識,意識甚至說是一種精神。
學歷史能幹嘛?我就說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剛開始看歷史的時候我是本著去看戰爭而去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本人是個軍事迷。所以對於歷次戰爭,我特別想去了解。但是你如果想去了解戰爭的話,你就不得不去了解歷史,為什麼每一次的戰爭都是歷史上轉折點,戰爭代表了這個社會出現動盪。而歷史則會完全全的呈現,這場戰爭為什麼會發生,怎麼發生的,他都發生,又代表的什麼意義?通過歷史,我瞭解了整個戰爭的前後由來。最後也逐漸理解了戰爭。這個人最終極的行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道。而歷史更像是國之重器,正是因為有了歷史的存在,一個國家才有了他的民族傳承性,才有了他的精神。
後來我也就去專門去看了歷史書啊,當然我得看歷史並不像那些歷史學家一樣,就關注某一個節點看的那麼細看的那麼清。他們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對於歷史細節上的考證,而我的學習是大多數是統籌兼顧,或者說是一概而論吧。整個歷史連起來都看看,主人公在這個歷史時段代表什麼意思?看看這個事件對於整個歷史發展有什麼的推動性。更是從歷史這個龐大的話題上了解了人究竟該怎樣處事。我這人也是一個比較追求實際的人。一開始看那些歷史的時候,我也覺得歷史嗎?看看就行,就當小說一樣。至於說他能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吧,拜託學習歷史裡面那些人物早就死了幾百年了,能有什麼作用,變成鬼魂來找我索命嗎?
後來逐漸的,才發現歷史,有著很多的巧合。很多時候你經歷過某些事情之後,你會發現你學習到的歷史裡面或許真好,有那麼一張你跟他主人公特別像。或者說你突然發現你的朋友在跟你說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正好可以引用某個歷史的典故來開化他。這個時候,你就很容易的,能夠裝一回逼啦。
歷史的學習也並不枯燥。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死記硬背的區被某件事情。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忽略了這件事情背後代表的意義。這就是歷史真正的興趣所在。正是因為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拋棄了這段樂趣,才會覺得歷史索然無味。
現如今資訊化,網路化的時代正在普及開來。人類所面臨的資訊量也是越來越大。人類所要歷經的事情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漸漸你會發現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給你精力去給你思考,你只能從歷史的角度去尋找與你相同的事例去尋求幫助,這才是歷史存在的真正意義。
-
8 # 牧守一隅
學習歷史有好處嗎?
此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李世民有多優秀,想必大家都知道。如此優秀的人都要學習歷史,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歷史呢?
或許有人會說,人家李世民是皇帝,學習歷史,瞭解王朝滅亡原因是必須的。
但我要說的是,沒有什麼是必須的。如果李世民不學歷史,唐朝一樣會存在,但千古一帝、一代明君、天可汗等等,這一系列稱號可能就和李世民無緣了,而“貞觀之治”或許也不一定會存在了。
那麼,學習歷史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取長補短
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其必然有過人之處。我們學習歷史就是為了吸收他們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更好的成長。
第二、揚長避短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犯錯,但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學習歷史不僅可以學習古人的長處,還可以瞭解古人的不足。古人犯的錯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們會犯的錯誤。我們要引以為鑑,時刻警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
第三、傳承文化,增加底蘊,創造歷史
歷史包攬萬千,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在歷史裡面尋覓到。天文、地理、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了。學習歷史就是在增加智慧,傳遞思想。
學習歷史,不僅能夠豐富知識儲備,而且還能培養氣質,讓你多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
9 # 所樂兮
《國史大綱》中有這麼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曆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黃。)”
———————————————分割線
人類之所以能夠構築文明,就是因為人類社會立足於歷史經驗,並重視歷史經驗所產生的意義。
正所謂: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毛澤東同志常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他認為,“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
據毛澤東的護士孟錦雲回憶,毛澤東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鑑》,這是一部被他讀破了的書。有不少頁都用透明膠貼住,這部書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閱讀的印跡。有一天,毛澤東吃過午飯,他微笑著看著小孟,然後指著他桌子上放著的那部《資治通鑑》,問道:“孟夫子,你知道這部書我讀了多少遍?”不等小孟回答,毛澤東便又接著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囉。”
誠然,多數中中國人對《資治通鑑》都不陌生,即使沒有讀過也必定聽說過,這部北宋時期的史書鉅著有300多萬字,如果你能夠品讀一遍並領會其中奧妙便超過了99%的中中國人!
-
10 # 清塵逸想
首先,我們要了解【歷史】的定義是什麼。
【歷史】是對過往時間線上已經發生過的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構成【歷史】的要素有人物、事件、文獻、典籍、法律、制度、著作、會議、黨派、思想、學說、藝術等等。可以說,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是【歷史】的一份子,不可脫離。
第二點,【歷史】即是對社會發展的記述,又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之一。
舉個淺顯的例子,“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句古話人盡皆知,試想若沒有前人之舉,又怎來後人之福?因為過去的因,才造成了日後的果。“百丈高樓平地起”,在科學上有一個常用詞“研究”,而研究是要耗費時間的,並且還要通過大量的實驗進行論證,這就已經形成了歷史。沒有歷史上的推衍,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成就。中國研發原子彈的成功,讓中中國人民在國際上獲得了讚譽的同時,更深刻的意義就在於在國際上列強環伺的危機下站穩了腳根,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武力保障。
第三點,【歷史】的影響無處不在,無處不用。
拿《衣食住行》來說:
衣,不同時期的人們穿衣打扮是不同的,這是服裝發展的歷史;
食,從古至今人類的食譜在不斷變化,各種調味料也不斷增多,食療、養生應運而生,這是餐桌上的歷史;
住,現代買房的時候總會問幾個問題,房主是誰,產權多大,地勢如何,新房舊房,風水如何,這是居住史;
行,出門近者步行,走過的路是歷史;出遠門要乘坐交通工具,這些交通工具的出現及運營就是一種歷史;旅遊,你看到的名勝古蹟有哪一個不是歷史?!
所以說,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觸不可及,而是生活中的必然客觀存在。因此,學歷史是想當然的。以個人論,每個人的生命就是一部歷史,每當你回憶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翻閱自己的人生歷程,若能有些省悟,也算不虛此生了;往大了說,以史為鑑,是國家興亡的常識認知。
總結,學習歷史是有用的。小者,提高自我認知,加強自身素養,作一個有識、善良,有益於社會的人;大者,可以參與人類社會的大事件,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
11 # 寧禾針砭
傳媒專業本科畢業工作八年後重新回到學校年曆史文獻學的在校博士大叔提點中肯的建議:
1、初中、高中背歷史年表地名姓名影響,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其一是文化底蘊的積澱,這將潛移默化影響一生,這種用處看不見摸不著但不可或缺;其二是應試教育壓迫,每一個年表上的字都有可能轉化成為高考時歷史試卷或者高中畢業會考試卷上的分數,這些分數將成為你謀取高學歷、開啟上升通道的有效武器;
2、“有用論”用在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是沒有問題的,在擴大點講,”有用“的學習區分方式,能夠幫助你在社會上生存,但卻並不能幫助你更好的生活。
3、學而不思則罔,只單純的以”有用“的目的去學習,不經過自身的消化、思考、應用,知識就是死的,最多隻能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如你所言,歷史使人明智,明智不是指知道了更多的歷史知識點,而是通過歷史現象看到本質,看到人性,看到歷史發展與演變的規律,透過思考發現這些,才算真正的智。
-
12 # 歷史寶藏
清楚的記得一件事,當初高考報志願的時候,還是懵懵懂懂,聽家裡的建議,家裡說建議報個師範類的專業。文科生,本來就沒太多的選擇,當時雖然喜歡地理,但是豫省沒有很多地理類專業學校可供選擇,因此就選了歷史專業。拿到通知書的時候,依然有點恍惚感,再告訴一個在我們那裡當老師的叔叔後,這個叔叔一臉驚奇地說:那麼多專業,咋選個這個……獨留我一人在風中尷尬。
讀歷史確實看似沒什麼用。過去幾千年的陳穀子爛芝麻事情,還不一定是真實的,學這些,有何用?
但是如果說中國有什麼學問是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恐怕就是歷史學了。
從司馬遷到劉知幾,從劉向到錢大昕,自從有人類,有文字,有文明,有就歷史這個專業性學問,直到今天。
如果沒有用,為什麼能延續幾千年呢?說明我們還是需要點歷史的。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現在。我們聽到太多這樣的說法,貌似很有道理,但是還是離我們有點遠。每每茶餘飯後,我們經常會思考一些問題:我是從哪裡來,我要到那裡去。
從哪裡來,這是標準的歷史問題,你的姓氏,你的籍貫,你的口音,你從小聽的故事,反映了你祖輩的歷史,和你的歷史。
到哪裡去,這似乎是和現在有關係的,但是實質上還是一個歷史問題。
因為只有理解了歷史,才能從其中看到人類文明前進的趨勢,從而看到可預見的未來。且不說那些打著易經旗號算命的,凡是真正的偉人,必定不會說歷史無用。
相反,這類精英,會很注重古老經驗的積累,很注重歷史趨向的把握。這些人,多能瞭解歷史,把握未來。
歷史的作用,不是掌握幾個小八卦,不是窺伺那些後宮逸聞,真正的作用,正是在把握未來。
-
13 # 秦右史
歷史學目前的境遇與大部分基礎學科一樣,就業困難而針對性弱。本科碩士接近於通識型教育,博士階段又過於狹窄,極為專業化,與社會需求不太匹配和平衡。
有一些歷史學者會經常說:無用即大用。歷史學要追求有用,那就不是歷史學。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這其實是一種無奈的自嘲和自我安慰,有用才是大用,無用如何也成不了大用。
不過,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看待。歷史的功能,我大致分為以下三點來展開:
第一,開闊人生視野與判斷眼界。翻閱古今文籍,品評歷史人物浮沉,遍觀朝代更替,領會歷史學的方法論,感悟歷史的滄桑,總結歷史中的經驗與故事,能夠讓人擴大視野與眼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有了判斷力,有了社會化意識,是成功的前提。
第二,尋找歷史上的規律性變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曾經是史學家追求的目標,讀史知興替,明浮沉,也就是在長時段裡尋找歷史變遷的規律,尋求解決的對策,經世致用,並規避一些可能的風險。對人也是如此,歷史人物的性格與機遇,對我們來說也有啟發。
第三,性格塑造與修身養性。歷史學本質是一種認知之學,不具體實用性與技術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個人的心性修養也潛移默化地提高,這是一個很大的功能。同時,傳統時代的經驗,如果認真領會,也會對個人的性格有塑造的作用。
歷史很有趣,歷史學也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主要是看學習的人,怎麼學如何學如何用,如果參透了這一點,其實到哪裡都是佼佼者。當然,不光是歷史學,任何學科做到極致,學到精髓,也具備同樣的效果。
-
14 # 金兔歷史
讀了近代很多名人的傳記,發現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喜歡歷史或者歷史學的很好,而且,似乎古今中外,頗有成就的人很多歷史都不錯。
你看像拿破崙、丘吉爾,甚至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幾任領導人,哪怕是今天的許多商業界的大佬,歷史都很不錯。
單單記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影響是中國邁入近代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類的,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且在今天,還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分數。
如果學歷史不能摻入自己的理解,是感覺不到它究竟有什麼用的,相反,你會對它失去原有的興趣。
學歷史有什麼用?
考試、得到啟發、“基本常識都不懂的話會遭到取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想必這些言語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
學歷史的作用,更多時候以無形且緩慢的速度反饋給我們,它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下子就能發現歷史的作用。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我們真正理解了一個歷史事件,會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當我們真正察覺到歷史的用處時,我們已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成功人士,會感慨學歷史帶給自己的幫助。
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可以抱著興趣繼續喜歡歷史!
-
15 # 一枚明粉
歷史是一種思維方式。學習他對思維訓練很有幫助,但只學習他就不好了。通俗點就是:學點歷史是好的,以歷史為專業並不好。
(歷史)
1、學點歷史的價值淺層次就是談天說地,顯得博學,和人有話題,並有一種獲得感。再者多一點文化總不是壞事。
再一個層次就是理解歷史中的規律、現象,透過自己的實踐,加深對他們的理解。
(歷史週期)
深層次就是理解歷史程序,並能熟悉自己在歷史程序中的位置。更有可能去抓住歷史機遇,實現個人命運與歷史程序的結合。
顯然這個層次的學習需要很高的悟性、閱歷與時間,可遇不可求。
2、為什麼不以歷史為專業客觀而言,學科的科學化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好事就是規範、標準,壞事就會陷入形式主義,漸漸空對空。
比如有人就以規範為榮,藉以覺得自己比民科高很多。如果以走正步就覺得職業軍人比非正規軍優秀的話,也可以這麼理解。
(民科)
我記得有個朋友畢業論文在前人基礎上辨析兩個概念,論證的很精緻,邏輯也嚴密。獲得了專家的一致好評。但總感覺這個概念有點說不過去。就像都認為古代史中央集權,你給中央集權定義了下,然後找了材料證明沒那麼中央集權一樣,然後引入文化一些概念,又談了談。
花了很多功夫,發明了新問題。
漢朝也是這樣,最初官方確定的學術圈子是今文經,在脈絡發展中,每個字都能解讀出好多,出了好多書,並且視自己為正統。後來出現的古文經自然就是民科,大家就爭論爭論,各種空對空,也一直弄不出個所以然。到漢末的時候,孔融等新一代年輕人直接迷茫,說出了很多今天都覺得不適合公開說的話。
(今古文經)
本來是通經致用,結果演化成了空對空。這雖然符合演化的一般規律,但如果不是想透過這條路往上爬,也就未必非要沉迷下去。
學習歷史是很有價值的,以歷史為職業並不是最有選擇。古代那些歷史大家也不都是職業歷史學家,司馬遷是漢武帝的秘書、司馬光是帝國的重臣。
-
16 # 雨夜讀史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也許有人會認為學歷史沒用。其實歷史在現實中仍有重要的意義。
1.對於統治者來說,可以借鑑歷史更好地治理天下
李世民說過“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杜牧在《阿房宮賦》寫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隋煬帝濫用民力、拒諫。李世民對此十分警醒,注意不濫用民力並且積極納諫。
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準備修洛陽宮。大臣張玄素勸阻說隋煬帝就是因為濫用民力修了許多宮殿導致亡國。
李世民生氣地問張玄素,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我和商紂王比如何?
張玄素回答到,如果你堅持修洛陽宮的話,最後和商紂王也一樣。
李世民馬上警醒,接受了張玄素的意見。
趙匡胤同樣十分善於總結歷史經驗,他策劃的“陳橋兵變”聞名於世,其實那不過是抄襲後周太祖郭威的兵變橋段而已。
趙匡胤還根據五代十國時因為驕兵悍將導致兵變不斷的教訓,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措施,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期以來地方節度使抗命中央的局面。
對於老百姓,歷史其實也有重要意義,學習歷史有助於加強愛國思想,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一個民族的人,必須瞭解自己的歷史,才會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有深厚的感情。
瞭解歷史,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的民族曾經創造出燦爛的文化。長城、大運河、故宮、圓明園等古蹟,見證了中國曾經的輝煌。
中國在明朝中葉開始落後,滿清帶給我們的更是一部屈辱史,清兵入關時屠城、剃髮,到了晚清時清政府喪權辱國,接連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中被打敗,簽訂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
只有瞭解祖國曾經的輝煌和屈辱史,才更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更能以史為鑑,振興中華。
3.學習歷史對我們日常的為人處事很有幫助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的為人處事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去學習。因為這些名人很多都是職場的成功人士,而他們的職場經驗是不會過時的。
比如近代飽受爭議的曾國藩,他的身上就可以學習到許多今天仍然有效的職場規則。
曾國藩曾經告誡弟弟:能勤能敬,未有不興者;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曾國藩這番話指出,勤勞和敬重他人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
另外曾國藩還有一句名言:打脫牙和血吞之。這是他根據自身的經歷總結的職場重要守則。
曾國藩在湖南練兵時,他所在的公館被一群對他不滿的綠營兵衝擊,他跑到一牆之隔的湖南巡撫駱秉章處求救但是遭到無視。
曾國藩儘管氣憤,但是他決定忍辱負重,打脫牙和血吞。他獨自前往衡陽,打造出一支鋼鐵之師——湘軍。曾國藩的隱忍使他達到事業的高峰。
唐玄宗時的丞相李林甫也是職場高手。他善於打擊對手,有一次唐玄宗準備起用一名叫嚴挺之的外放官員,李林甫趕緊找到嚴挺之的弟弟,讓他以哥哥體弱多病為由申請回京師養老,然後李林甫跑去告訴唐玄宗說嚴挺之體弱多病,不能承擔繁重的政務,於是唐玄宗打消了起用嚴挺之的念頭。
其實在我們的職場中,不缺乏像李林甫這樣的小人,如果我們能瞭解歷史,知道他們的套路,就不會像嚴挺之那樣,被人出賣了還對別人感恩戴德。
因此,學習歷史可以培養愛國思想,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三觀,還對我們日常的職場工作大有幫助,所以我們要善於學習歷史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
17 # 嶺南人文歷史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關於學習歷史的作用,有兩句名言,第一句:以史為鑑,可以知道興替;第二句:讀史使人明智。不過,大道理誰都會說,切身體會不是每個人都有。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意思很明白,學習歷史可以懂得歷史上為什麼會有“大唐盛世”、“同治中興”,為什麼會發生農民起義、改朝換代,明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規律。毛澤東對時局之所以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這與他熟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不無關係。
不過,毛主席是偉人,普通人學不來。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不參與“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如果一定要說有意義的話,平時跟朋友吹吹牛、侃大山還是很有用的,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啥的,好像很有才;對鍵盤俠也有作用,長篇大論談古論今,好像“未出隆中知天下”。
“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這句話對我們普通人才更有意義。具體如何讓人變聰明呢?首先來看幾個歷史故事:
1、蘇秦: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遊說六國合縱抗秦,背六國相印。在蘇秦的傳記裡,蘇秦初出茅廬遊說失敗,窮苦潦倒的回家時,家人對他的態度很有意思:
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妻子和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也不給他好臉色看。蘇秦倒是非常理解,親人之所以對自己這種態度,全是因為自己沒做好。於是繼續刻苦攻讀,後來終於功成名就。當他背六國相印,車馬相擁再次回家時,又是另一番景象:
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對照成功前後親人的不同態度,蘇秦於是感嘆,連親戚都嫌貧愛富,何況他人!於是給了很多金銀珠寶給兄弟妻嫂。
點評:嫌貧愛富是人的共同特點,親人也不例外。在你落魄時那些對你好的人,可能也只是把你當成“潛力股”。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無需大驚小怪,把他們當做對自己的鞭策和激勵。成功後,一定要好好對他們,因為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這樣,很多事就釋然了。2、陳勝:
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未發達時,一天在田裡幹農活,休息時跟同村人閒聊,突然對朋友說了一句“苟富貴勿相忘”,那位朋友牢牢記在心裡。後來陳勝做了起義軍領袖後,那位朋友還真記得這事,找上門來求陳勝安排個好工作。陳勝開始也很高興,給了他一個官位。後來,那位朋友到處跟別人說陳勝之前乾的不那麼光彩的事。有人向陳勝打報告,說這傢伙到處亂說,損害了陳勝作為領袖的光輝形象,陳勝一氣之下將那個朋友砍了頭。
點評:即使是發小,由於上下尊卑身份不同,開玩笑要講究場合分寸,要看對方是什麼性格的人,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能說。不能去觸碰對方的忌諱。否則不但做不了朋友,而且還會成為仇人。搞砸關係的不是別人,正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自己。3、蔣幹:
蔣幹與周瑜是同學,後來周瑜輔佐孫權,蔣幹給曹操辦事。赤壁之戰時,曹操想派人去策反周瑜,由於蔣幹自認為與周瑜有同學之誼,周瑜怎麼著也會給幾分薄面自己,於是自告奮勇去策反。於是這兩個同班同學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利用與被利用的精彩故事。最後決戰時,當蔣幹這個老同學沒有利用價值之後,落了個被周瑜砍頭祭旗的下場。
點評:蔣幹和周瑜雖然是同學,但是各為其主,蔣幹要顯示自己的能耐,好去曹操那裡邀功,不惜損害周瑜的利益。那周瑜怎麼可能把他當朋友,掏心掏肺的對他呢?在利益面前,所謂的“同窗之情”不堪一擊。所以,與同學套交情博取利益的做法不可取,除非你想把單純的同學關係變成互相利用關係。我認為,學習歷史,重要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考。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將歷史與現實去做對比,去分析,以史為鑑,活學活用。借用一句歌詞:“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這雙“慧眼”,就是歷史。只有這樣,歷史才會鮮活,才有意義,插上了“歷史”這雙翅膀,你就是智者。
-
18 # 漢史趣聞
學習歷史的作用,可以讓我們瞭解過去,懂的感恩,警示將來。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這個民族受過哪些苦難,可以讓我們知道哪些偉人,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過哪些事情,讓我們國家變得更為繁榮昌盛。
正是歷史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物,讓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他們的優點,我們才能更好的創造未來。
這就是我喜歡歷史的原因,也是學習歷史給我們帶來的作用。
學歷史的作用以及我之所以喜歡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永遠不缺像毛澤東這樣的領袖,他們在國家面對危難的時候,站在了民族大義面前,帶領人民戰勝邪惡,並且給人民提供一個和平,自主獨立自強的國家。
讓華人民過上好日子,讓中華民族得意復興。
學歷史的作用以及我之所以喜歡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永遠不缺像鄧小平這樣的改革家。他們看不得中華民族受苦受難,他們要帶領華人民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他們相信華人是最勤勞的人,相信華人民只要團結一致,眾志成城,華人民終將會迎來幸福美滿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無一不是和鄧小平實施的改革開放有關。
改革開放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發展了中國的經濟......。讓中國強大了起來,讓華人民富裕了起來。
學歷史的作用以及我之所以喜歡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永遠不缺像周恩來這樣的外交家。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爭取利益。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中國和世界上,正是因為有像他們這樣的人,國家才得以和平與穩定。才得以繁榮與昌盛。
總之,只要我們讀懂了歷史,我們就讀懂了現在,讀懂了未來。
歷史是過去的歷史,也是現在的歷史,更是將來的歷史。
-
19 # 我愛自然我愛笑
學歷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從大處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一般意義上說,以史為鑑,可以使人明智。中國歷史相當悠久,在歷史的長河中,你可以尋找道任何可以借鑑,可以増智的案例和素材。歷史這篇最宏大最廣泛的鉅著,是人人都要讀一點的。
-
20 # 天子無語
與國家民族有利,是中華文化的根
歷史不能遺忘,中國歷史、文化為何能屢經滄桑而不斷?就是自古以來中國曆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歷史,並通過歷史來教育當代人民、後世子孫。統治者自身也效法歷史或者通過歷史警醒自身。歷史是不僅僅是王朝更替、家國興亡,更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積澱。它包羅永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各個領域的演變發展共同構築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
歷史可以增加國家、民族的凝聚力。一個國家、民族的形成不是疆域決定的而是漫長的文化認同、精神凝聚。歷史影響著一個民族、國家的現在、未來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政治、教育,就是透過對歷史的學習潛移默化的形成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不然為什麼南韓、印度、日本等諸多國家都不惜串改歷史教材,罔顧歷史真相呢?。學歷史不僅是個人的事,更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責任。水無源不流,樹無根不長,不學歷史不知過往,一個民族、國家怎麼會長久呢。
歷史告訴我們來的地方,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歷史也是如此。歷史的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律,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各個方面都遵循著這種規律。我們的認知不可能超越這個時代,雖然當我們回顧歷史發現歷史的現象、觀點與今日相同甚至超越了我們的時代。但它在歷史中出現總是有自己規律,有其合理的地方。我們常把歷史比作河流,順著河流逆流而上我們可以找到我們來的地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還有民族文化認同、精神沉澱的源頭。順著這條河流順流而下,我們就可以找到我們前進的方向,不僅是政治、經濟、軍事的強盛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復興。
個人也是如此,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文化深深的紮根於每一箇中華兒女心中,流淌在血液中。這種民族文化、精神的認同超越地域、時代,卻在歷史演變中更加深刻。一個人有他的性格,這種性格是在環境、遺傳、家庭、教育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一個民族也是有性格的,這種性格是在歷史演變中積澱而成的,並深刻影響個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學歷史可以增加個人的見識,提升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學習歷史可以瞭解前人的經驗,指導自己如何做事。縱向看學歷史可以瞭解一個國家、民族、文化、事件、人物的來龍去脈,橫向看可以瞭解各個時期各個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歷史真正的魅力不在於它撲朔迷離的面紗,也不在於它波瀾壯闊、波譎雲詭的故事,而在於它對後世的指導意義。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以及題主說的“歷史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我真的非常的悲哀和無奈,真的。
從反向來推論,如果不學歷史、忘記歷史,你覺得還會有中華文明嗎?
那麼學歷史來延續的文明,作用表現在哪裡?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歷史的作用不明顯?那是因為你看的歷史書太少了!
史書它包括文化史、社會史、政治史、科技史、化學史等等,就拿中草藥的歷史書籍、古籍來舉例,現在農村人還普遍在用草藥治療疾病,這難道不是歷史書籍、歷史經驗流傳下來的救命的方法?誰還敢說歷史沒用?
很多人覺得歷史沒能讓人反思和作出改變,這簡直是大放厥詞、罔顧事實。先輩們的一次次進步難道沒有總結和反思歷史?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現在可能還是奴隸社會!不信可以看看那些推動歷史的大人物,沒有一個是不精通曆史、不斷地學習歷史的!所有推動歷史的大人物都在學習歷史!不信你可以舉個例子反駁。
不學習歷史,忘記歷史就是背叛。
如果我們抗日戰爭都不熟悉、一戰、二戰等等各種歷史事實、經驗教訓都不學習、吸收、採取,沒有危機感,不能做到知己知彼,那我們還有什麼未來,未來的子孫不就是被矇在鼓裡!和清朝晚期沒啥兩樣?最後又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嗎?
就是有這麼嚴重,從反向推論的話,不學習歷史,後果極其嚴重,不信可以試想一下,幾代人都不學習歷史,共同忘記的話,文明、文化、歸屬感、凝聚力、自豪感等等通通都會沒有了……
沒錯,學習歷史的第二個作用就是讓民族有強大的凝聚力、歸屬感和自豪感,這種凝聚力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近代能夠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等等,哪個沒有民族的凝聚力在發動著?成為勝利的因素之一?
而要有民族凝聚力,必須要有歷史的學習的。
我酷愛文史,歷史從來都是自覺學習自覺背誦的,除了歷史課本,我看過的海量史料,目前差不多接近上千本了,依然只學習到滄海一粟九牛一毛。但是我每次讀到很多大事件的時候,依然會忍不住地熱血沸騰、心蕩神馳、自豪無比!
而我只是一個流浪在底層的貧寒90後罷了,但我相信和我一樣學習歷史有自豪感的人,肯定不在少數。
題主有這個疑問,只能代表題主和一部分人不喜歡歷史,這無法強迫這些人學習更多,但是學校的歷史書仍然是有必要學習和考試的。
古往今來當官有成就的,沒有一個人不精通曆史、不學習歷史,個個都學習歷史!而除了從政者,現代經商、寫文等行業裡面有成就的,很大部分也是在不斷學習歷史的!
綜上,這就是學習歷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