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玄雅
-
2 # 史論縱橫
滿清入關前,皇子獲封的爵位普遍較低,皇子的出身對其仕途的影響也較大。
努爾哈赤眾子中,為人熟知、對日後的大清朝產生影響的基本都是嫡出兒子,比如代善、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都是大妃所生,在努爾哈赤生前就是旗主,在皇太極、順治兩朝都是位居權臣的王爺,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更是被封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側妃生的兒子最多就是統領幾個佐旗小領主,而妾室生的兒子們都是未入八分,王爺貝勒是他們根本無法到達的高度。
滿清入關以後學習漢化,皇子封爵的制度也逐步完善。一般皇子降生能夠活到序齒時才列入排行,到15歲時候皇帝才會賜予其封號。
皇子的封號由高到低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入關前地盤有限,所以得緊著嫡出兒子封爵,封號普遍偏低;而入關後坐擁天下,一般的皇子成年後都會封王,只不過封親王還是郡王,就要看皇帝對這個兒子的喜愛程度了。
以康熙生前冊封諸子為例,大阿哥胤褆被封為直郡王;三阿哥胤祉為誠隱郡王;四阿哥胤禛先為貝勒、後晉封為和碩雍親王;五阿哥胤棋為恆溫親王;八阿哥胤禩只是貝勒,九阿哥胤禟僅為固山貝子。十阿哥胤礻我為敦郡王。
其中老八、老九因為鋒芒披露太早,與太子黨奪嫡,被康熙厭棄,在康熙最後的十餘年的時光裡未曾晉封加爵。除此之外,眾皇子都得到了親王或者君王的爵位。
到了清朝中後期,皇家子嗣越來越稀薄,能夠長到成年的皇子們地位更加尊貴,只要不犯大錯,一般都會封為和碩親王。
需要一提的是,清朝宗室子弟的爵位呈遞減制,親王之子為郡王,郡王之子為貝勒,以此遞減;慢慢的貝勒就有了些偏離皇家正統的味道,隨著皇家的不斷開枝散葉,貝勒越來越多,地位也越來越低。在清朝末期,隨便在街上抓一個遛鳥的旗人都可能是個貝勒。
-
3 # 愛之育之
清庭汲取了明朝的部份教訓。
明朝皇帝,樂於封子為王,一封后,往往不變,到明朝後期,朝庭的錢財歲入絕大部份供養皇子皇孫們。
從而造成兵缺餉,民缺食的絕境。
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連續不斷。
李自成兵鋒逼近北京時,各地明軍尚有百萬,但是朝庭缺餉,若將軍隊調赴京後,一旦無軍餉可供,豈不是逼軍隊為匪嗎?從而使援軍成為李自成的同盟軍。
最後,可憐的崇禎皇自懸於煤山歪脖子樹上而亡。
清庭親眼目睹明朝慘狀後,除鐵帽子王外,其他封王者逐代降級,以避免將來朝庭無錢供養皇族的窘境。
#凌遠長著#
回覆列表
這個事情其實是和清代皇室的嫡庶觀念有關的。
在清代入關之前,清代皇室生子可以分為三類:嫡室所出、側室所出、妾室所出。其待遇是截然不同的。
以太祖努爾哈赤為例,嫡出的第一子褚英、第二子代善、第五子莽古爾泰、第八子皇太極、第十子德格類、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都是獲得了半旗以上旗分的旗主。側室所出的阿巴泰,則只給了六個佐領,只是小領主而已。至於妾室所生的第三子阿拜、第四子湯古代、第六子塔拜、第九子巴布泰、第十一子巴布海、第十三子賴慕布,則都是未入八分。有幾位死後才獲得公爵,距離王爵和貝勒貝子還遠呢。
當時阿巴泰這個側室所出的皇帝待遇,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故事:
天聰元年十二月,蒙古的若干貝勒來歸附,阿巴泰拒不赴宴,他派人對大汗皇太極說:“我赴宴的話,讓我坐在眾臺吉的位子中,被別處之人嘲笑。蒙古的貝勒明安、貝勒巴克等都坐在上面,我卻坐在下面,我為什麼還要去赴宴啊!”皇太極聽了後,認為阿巴泰“藐視諸子弟”,便將他的話宣示給諸貝勒,三大貝勒和其他貝勒們對阿巴泰說:“在以前,你連五大臣(清初的五個主要大臣,均非皇族)的位子都不能進。臺吉德格類、臺吉濟爾哈朗、臺吉杜度、臺吉嶽託、臺吉碩託,他們早就參與了議政。你阿巴泰,被我們兼算作是弟弟(可以理解為這個側室所出的本身不配算作弟弟),這才獲得了六個牛錄,進了貝勒的位子,到了現在,你想要賤視誰?阿哥阿濟格、阿哥多爾袞、阿哥多鐸,都是父汗生前分給了全旗旗分的兒子,諸貝勒又都比你先入八分。你現在當了貝勒還不知足!”之後阿巴泰認罪。
正因為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入關之前,皇子封爵完全是要考慮出身的。不過在入關之後,只要皇子沒有犯大錯,一般都不會低於貝勒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