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才地傑
-
2 # 撻Q看影視
默契是彼此內心孤獨但並不孤單,身邊不會少說話嘮嗑的人,但是能深交的少之又少,工作里根本找不到朋友。工作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工作
-
3 # 嶽言九鼎
當代青年默契分兩樣我認為。女人的默契是家庭,孩子為主,一起出門不由自主問孩子到點了嗎?該不該接了,送了,而男人一起出去,他們的默契是今去那高興呀?去那吃飯?喝酒呀?不會想到孩子老婆她們
當代青年的默契:人多的地方,請別叫我
“晚上要出來坐一坐嗎?”
“好呀。幾個人呢?就我們兩個嗎?“
“不是,還有另外幾個朋友。”
“那......我先不去了吧,晚上還有點事。”
以上的對話,這一段時間以來,經常出現在我跟朋友的聊天中。
連我自己也不清楚,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越來越恐懼社交了。
身邊的幾位朋友也一樣,只要一出現在人多的地方,立馬紛紛逃離。
週末寧願一個人躲在房間玩著手機,也不願意到人多的地方去。
疲於社交,懶於交流,成了多少年輕人的常態。
他看完後,立馬明白我的意思,發了一句“當然啦,不叫那麼多人”。
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喜歡人少的場合,幾位熟人聊聊天,什麼話題都可以講,猶如話癆一般。
但是,一旦在陌生人多的地方呢,就瞬間變得啞口無言,表達能力完全喪失,退化成了幼年狀態。
熟人面前瘋如狗,陌生人面前冷如冰。
前幾天,在微博上有一個調查,名字叫做“當代成年人的默契”。
有社交恐懼、手機不離手、不問工資情況......
其中,投票最多的一項就是,輕微社交恐懼症。
下完班就想窩在房間裡靜一靜,一到人多的地方就緊張不愛說話。
還沒過半個小時,就拉著好友上廁所,悄悄問一句:“咱們幾點回家?”
她說每天下班完也不想出去逛,有聚會也不想去,一想到要出門,要化妝,要跟人交流,內心就充滿疲憊感。
她來我問我,說這種是不是一種病,要不要治?
我告訴她,好像現在年輕人都有這種狀態,不是太嚴重的話,沒太大關係。
人多的地方,以後就別喊我了,去了也是製造尷尬。
03
上週末,大學一位好友辦生日晚會。原本是喊我一起過去熱鬧場面的,但沒想到我去了以後,卻把場面搞砸了。
其實在去之前,我就跟她說了,我不太喜歡人多的地方,一到陌生人多的地方,我就不會講話了。
不像在熟人面前,就是個話癆。
她說沒事的,你人來了,大家坐下來聊一聊,自然就都是熟人了。
結果,到了現場後,陌生人依然是陌生人,沒有變成熟人的跡象。
整場聚餐下來,我都始終一個人埋頭吃著東西,偶爾應付一下身邊人的問候,時不時從口袋掏出手機看一眼時間。
與我的沉默形成對比的,是當時在場的還有另外一個男生。
侃侃而談,能說會道,非常會調節氣氛。
也正因為如此,聚餐完以後,好友批評了我一頓,叫我以後不要再這樣恐懼社交了,要多跟人交流交流。
為此,我回到家後,還一個人默默百度了很多擺脫社交恐懼的資料,看有沒有辦法變成社交小達人。
結果,看了一大堆資料,還不是跟原來一樣,沒有任何變化。
身邊幾位朋友挺能理解我的狀態的,他們說現在年輕人壓力大,平時工作就忙得要死,大家都不想在社交上花太多時間。
有時候想想,還是跟最熟悉的兩三個朋友待在一起比較爽。
一個人一時爽,一直一個人一直爽。
04
“人多嗎?多的話我就不去啦。”這句話是我這一段時間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厭煩人多的場合了。
我不知道這種恐懼陌生人社交的狀態,到底是好還是壞。
好像自從手機功能越來越齊全,無限流量越來越便宜了以後,我們成年人除了上班學習以外,剩下的時間都只想跟手機安靜地待一會兒了。
可能這種狀態也不能說好或者壞吧,只能說每個人想要的不一樣。
有的人是社交狂人,一天不社交就悶得慌,而有的人,則更加喜歡人少的場合。
沒有對於錯之分,各有各的好處。
只能說,生活工作本就夠累的了,其餘的時間,無論是社交還是休息,都儘量讓自己處於一種最舒服的狀態吧。
不管人多還是人少,只要你自己開心舒服就好了,這才是社交最初的目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