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水一方140508072
-
2 # 開心紅酒1
適度的孤獨也不是壞事。天天喧譁熱烈,人就會頭昏腦脹,及時靜下來安靜一下,一個人獨處一室,回憶過往,檢討得失,未嘗不是好事。王維詩: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這個"好靜",就有孤獨的意味。
-
3 # 伯格書房
先說樹。我家窗外有三棵樹(不是那兩棵著名的棗樹)左邊的一棵是蘋果樹,中間的一棵是榆樹,右邊的一棵是香椿樹。這三棵樹的三家都有故事,你想聽哪家的?嘿嘿,說來絮叨,這跟卡夫卡有什麼關係?
再說卡夫卡。據我所知,他曾經在布拉格度了一段美好時光,但好景不長。我也曾經想寫一篇《卡夫卡在布拉格的夜生活》的隨筆,可生活太忙靜不下來。那麼,在卡夫卡從《城堡》到《審判》的那些歲月裡他和那隻甲蟲是怎麼對付孤獨的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喜歡卡夫卡說的"我說的不是我想說的,我寫的不是我想說的,直至最深的隱晦處"。請問這個"最深的隱晦處"是什麼?
-
4 # danyboy
很好的問題。
我大致瀏覽了一下其他的回答,雖然說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看法,見仁見智嘛,但是,我覺得這些回答基本上沒有扣到“卡夫卡”這個問題的核心上。
卡夫卡的“孤獨”,是一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情緒嗎?是那種我們隨口說出的,“孤單寂寞冷”的意思嗎?
不是啊。
卡夫卡的孤獨,是現代人的孤獨,是一種現代性的體驗。如果不理解何謂現代性,不瞭解現代主義的背景,只是從“孤獨”這個詞彙上去理解,是抓不住卡夫卡的核心的。像有的回答提到了性格、環境、親情,等等,這些都是普通人的孤獨,在古代也有,在未來也存在,這些與卡夫卡式的現代性孤獨,絕然不是一回事。
好了,也說了半天了,那麼卡夫卡的孤獨,究竟是一種怎麼回事?
我們來看看現代文學中第一著名的小說開頭: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大家都知道了,這是短篇小說《變形記》的第一句話。而這句話,已經非常精準的刻畫出了卡夫卡所涉及的現代人的孤獨。
為什麼一個人會變成一隻大甲蟲?為什麼他變成了大甲蟲而不是別的什麼?為什麼他變形後,他的家人並沒有害怕驚慌恐懼,而是感到厭煩恐懼?為什麼他最後會死?……等等,這些關於小說的問題的提出,就解釋了這種現代人的孤獨的本質特徵,我們不妨概括一下:
第一、這種孤獨是一種疏離感。就是一個人無法與別人進行有效或有溫度的溝通,人和人之間已經無法理解,這種疏離的鴻溝,就像人和甲蟲一樣遙遠。設想一下,你就是一隻甲蟲,生活在人類中間,你的心理會是怎樣的?
第二,這種孤獨表現出一種荒誕感。大家都看過或是讀過《等待戈多》吧,與《變形記》具有相似處,都刻畫出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尷尬處境。在卡夫卡這裡,特別是在他的另一部小說《城堡》裡,這種荒誕感尤其突出。所謂的荒誕,就是高尚的、有價值的,譬如宗教、親情、自然環境的美,都變得毫無意義,你不知道你生存的意義在哪裡。
第三,這種孤獨還表現出一種迴圈性。普通人,都會有孤獨的感覺,包括古人,但是,這種一般的孤獨感只是一種情緒或是情調,稍縱即逝,傷春悲秋。但卡夫卡的這種孤獨是無解的,你一旦陷入,就再也無法擺脫,你的生活是從孤獨走向孤獨。
因此,按照上述標準來衡量當代人,來看生活中什麼樣的人不孤獨?
我的答案是:中國太大了,有的地方已經後現代了,有的地方還在前現代。這就導致,普通的農民工人勞動者,整日維持生計,不僅沒有時間去感受孤獨的情緒,也根本無法理解卡夫卡式的孤獨;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裡,在資本主義已經高度發展的地方,這種卡夫卡式的孤獨無處不在,只是有的人能意識到,有的人尚未意識到罷了。
回覆列表
孤獨的定義有很多種,一種是與性格有關的孤獨,一種是環境引起的孤獨,一種是親情上的孤獨。
邊防哨所的邊防戰土,一個哨所幾個人,面對荒野群山,離開城市的喧囂,你能說他們沒有孤獨感嗎?目前中國的失孤老人特別多,有增無減,每個家庭又是獨生子女居多,子女需要養家餬口,每天奔波勞累,父母身體好的還可以,父母身體不好的真是操碎了心,也照顧不好,老人真的覺得很孤單。
最重要的是性格問題,自己做好調整,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多參加社會上的一些活動,比如唱歌、跳舞、旅遊,自己找樂趣,是不會有孤獨感的,因為我們把時間安排的很充實,沒有時間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