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三顧茅廬。
【出處】三國蜀· 諸葛亮《出師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 “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 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二說:樊城自請。
有人說諸葛亮見劉備不是三顧茅廬,而是“樊城自請”,這種說法也又很多古書提及,試想,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才27,差20歲啊,而且劉備那麼有名望,諸葛亮沒有,他真的會去請麼?當時曹操兵臨城下,他哪裡有時間去請三次呢?諸葛亮研究天下大事,是一定要出山的,他怎麼一定就知道劉備來找他,不來呢?待在農村幹什麼,搞建設?
“樊城自請”梗概:劉備在樊城時,諸葛亮主動去見他。開始劉備未理睬,後來諸葛亮看見劉備在玩草,便問他到底是不是沒出息之類的,劉備就明白了他是個人才,便一起談心,終於明白了他確實是個人才並,重用。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疑問,古隆中又許多關於三顧茅廬的東西,還有
《三國志》: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個人認為這兩件事情都是存在的,“樊城自請”後劉備未重用他,他便繼續做農民,後來別人推薦,劉備才明白,才有了“三顧茅廬”。
一說:三顧茅廬。
【出處】三國蜀· 諸葛亮《出師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 “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 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二說:樊城自請。
有人說諸葛亮見劉備不是三顧茅廬,而是“樊城自請”,這種說法也又很多古書提及,試想,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才27,差20歲啊,而且劉備那麼有名望,諸葛亮沒有,他真的會去請麼?當時曹操兵臨城下,他哪裡有時間去請三次呢?諸葛亮研究天下大事,是一定要出山的,他怎麼一定就知道劉備來找他,不來呢?待在農村幹什麼,搞建設?
“樊城自請”梗概:劉備在樊城時,諸葛亮主動去見他。開始劉備未理睬,後來諸葛亮看見劉備在玩草,便問他到底是不是沒出息之類的,劉備就明白了他是個人才,便一起談心,終於明白了他確實是個人才並,重用。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疑問,古隆中又許多關於三顧茅廬的東西,還有
《三國志》: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個人認為這兩件事情都是存在的,“樊城自請”後劉備未重用他,他便繼續做農民,後來別人推薦,劉備才明白,才有了“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