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小學教育者
-
2 # 自在樂行真
在玩耍之後,利用空閒時間學習。是好事。避免了上學時間+假期=零的事件在孩子身上產生。有個計劃最好!我個人贊成!
-
3 # 寶媽麗麗在修行
有必要的。有以下的幾個理由。
1 彎道超車很多孩子都會在寒假補課,他們利用這個假期,學很多知識,等過完年開學,就會發現,他們怎麼進步那麼多?
現在小升初,中考都競爭很大,都是按名次錄取,你落後別人太多,以後很難追趕。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寒假還是要學點兒東西。
2 學習是個連續的過程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腦子放久了不用,容易遲鈍。就像高考前要不停地做題,長時間不做,各種題型就不會答了,反應也慢了。
所以寒假不能給孩子一味地玩兒,至少每天要有一兩個小時複習一下以前學過的,或者是預習一下將來要學的。
3 制定計劃比不制定效果要好儘管有時候你也知道要學習,不能間斷。
但是呢,科學研究證明,你做計劃比不做計劃,效率要提升,完成度也會提升。所以,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要如何定這個計劃。
4 不一定學課本上的枯燥知識,可以帶孩子更愉快的學習經歷比如語文,可以帶孩子旅遊,到一首唐詩裡提到的地方,讓孩子感受為什麼面對如此的情景詩人會寫出這樣的詩。或者制定讀書計劃。
英語有條件帶孩子到國外旅遊一趟,沒條件在家和孩子一起看英文電影,然後一起做個英語演講之類的。都是很好的學習。
或者帶孩子到歷史博物館,瞭解歷史;到科技館探尋有趣的現象,這也是學習。
還可以帶孩子運動,運動對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都很好。
數學就帶孩子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生活中處處是數學,讓孩子自己做圖示,買年貨,計算如何花錢等。
這些都可以做到寒假計劃裡。有意義又有趣。
-
4 # LF630727
對於小學生的孩子而言,我覺得,他們真的好可憐,孩子,本來正是玩耍嬉鬧的時期,玩耍是他們的天性,殊不知,越會玩的孩子越聰明,正是在他們玩耍的時候,也是他們才能充分發揮釋放的時候,寒假時間太短,可對他們來說快樂的時光更短,事實上,把孩子關起來,強迫式的逼他們讀書學習,老師家長感覺很欣慰,高興的不行,感覺孩子成績特別好,其實,真的把孩子害了,真的抹殺了他們的天性,抹殺了他們本該釋放出的聰明才智,任何人都知道,簡單的知識,只要你不是傻瓜,透過利用時間,誰都會把那些東西記住,但從那麼小的孩子開始就這樣,何時是個頭?再聰明的孩子,連續幾年都這樣,他的腦子還能用不能了?,到了初中知識難度大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時間能增長嗎?孩子還能記住更多的知識嗎?到了高三知識更難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還是不會變的,難道晚上不讓他們睡覺嗎?從小學到高中多少年時間?天天這樣?哪個人的腦子能受得了?希望大家好好反思反思,這就是為什麼小學裡一個班級幾乎都是雙百分,可到初中還都是這樣嗎?到高中呢?所以說這都是無知惹的禍!為啥那麼多學生初中優秀,到高中卻成了笨蛋了。當然我說這些不是不讓小孩子學習,而是告誡老師家長一定要注意適度,要培養孩子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不能死逼讀書,一定要給他們盡情玩耍的時間。
-
5 # 守護圓融
這個問題問的目的是什麼?
難道做事之前定個計劃不是一種好習慣嗎?
定計劃和孩子如何過寒假有矛盾嗎?
莫名其妙!
回覆列表
必要性是一定的。
孩子還在成長髮展的階段,他們的可塑性非常大,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跟著啥人學啥人,跟著神媽子學下神”。環境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孩子有好的學伴,好的同學,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好的家長,好的兄弟,好的家庭,這些環境都直接或間接地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有計劃有目的的生活就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生活得有規律,長期下去就會形成做事有風格,有規矩,效率高,生活也有節奏,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生活質量和水平也就非常高。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可以提前預知。
相反,生活無規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無計劃,無目的,隨意性很大。這樣做的必然結果很明顯:孩子以後就不講規矩,生活沒有章法,想到就做,想不到就不做,辦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將來走向社會也要吃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