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張足球觀點
-
2 # 徳埠莊
魯能的球員超市,在每個賽季初期都是最熱鬧的聚集點,特別是這兩個賽季足協的U23政策實施以來。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魯能的青訓,號稱中國足球的黃埔軍校-魯能足校。在魯能集團從將軍集團接過山東足球大旗的時候,魯能集團就開始對青訓的建設,並且現在在足球王國-巴西也有了青訓基地並有了還在梯隊。
魯能足校為山東魯能一線隊最早輸出的球員應該就是韓鵬、矯哲這一波,而後最為著名的就是85一代冒出周海濱、苑瑋瑋、李微、崔鵬、鄭錚、楊程、王永珀等等球員。接下來的另一波就應該算是93一代,也就是現在活躍在陣中劉彬彬、吳興涵、王彤、羅森文(現在效力於河北幸福)等人。
每年有許多球員從魯能學校畢業,特別優秀的會升入一線隊等待機會,沒有上場機會的魯能才考慮轉會或者租借出去鍛鍊。像王剛、買提江都是走的這個路線,外租鍛鍊後召回魯能效力。但往往召回後,由於隊內競爭激烈再加上本身魯能優秀球員多,往往撈不到上場機會,只能再次出走往往都是轉會到別的球隊。在自己實力沒問題的情況下,選擇了能踢上球的俱樂部一般都能提出成績、表現優異。
其實說到底,中國足球的畸形發展導致了球員的流失及不規範的發展早就這個局面的形成。中國足協應該學習歐洲青年聯賽的經驗,設立青年聯賽為青年球員提供平臺(現在的預備隊聯賽卻不是這個範疇)。
-
3 # 王偉的足球館
我覺得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了吧。球員的流通本身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和更適合的環境。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
首先必須肯定魯能的青訓建設,這些年來從魯能走出的球員實在太多,正因為有好的青訓體系。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球員,優秀球員多了其實就是種幸福的煩惱了。因為場上就11個位置。必然是留給教練認為最合適的球員。有很多有發展,有實力的球員為了更多的上場時間就會選擇轉會到其他的球隊。而大部分俱樂部有時候青訓體系並不盡如人意。培養不出優秀的苗子,從其他球隊買來球員也是種很好的經營策略。這些球員在魯能可能永遠沒機會,換個地方可能就會有很多的上場機會展示自己,取得更大的認可,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你說在魯能踢不上球我覺得很正常,羅本和梅西競爭一個位置,羅本也踢不上主力。有時候能不能踢上比賽,也還要看運氣。有的教練就是很喜歡你,或者你非常適合他的戰術體系,你就可能一直踢主力。有時候可能並不是因為實力原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梅西C羅。
球員的輪轉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薩拉赫在切爾西的時候踢不上比賽。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吧。但誰能保證薩拉赫一直留在切爾西依然可以奉獻出今年這樣的高光表現?所以我覺得就正常看待就好。而且我看王剛,買提江踢的確實也很好啊。我看打首發這是種正常現象。
-
4 # 球哄哄
呵呵,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啊,因為魯能的人才多啊!在魯能你如果一個賽季達不到頂級表現,你只有離開啊!
當中國足球整體環境變得非常差的時候,在中國踢足球孩子很少,各地的足球學校也紛紛倒閉,只有山東魯能再堅持。當時熱中國踢球最好的孩子都在這裡,球員年滿18歲之後,這名球員到底有沒有價值,可以進一隊嗎?基本上就有定論了,魯能會留下他們認為最好的,其餘的球員就只能轉會離開。而到了一線隊以後,他的狀態是不是穩定,也決定他能不能留下?買提江和王剛就屬於到了一隊踢不上比賽的球員。離開也變得非常正常了。同樣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魯能在自己青訓很好的情況下,還在瘋狂買人。比如王大雷,戴琳,蒿俊閔,金敬道等外地球員,他們不是魯能培養,就是轉會而來。
回覆列表
4月28日15:30分,北京人和主場迎戰天津泰達,最後北京人和主場1:0取勝。賽場上有兩個魯能球迷特別熟悉的球員,一個是北京人和的王剛,一個是天津泰達的買提江。而且兩人正好對位,王剛在人和踢右後衛,買提江在泰達踢左前衛。比賽中,王剛技術細膩,速度快的特點,以及買提江踢球視野開闊,踢球硬朗的特點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至於王剛和買提江為什麼在魯能踢不上球,卻能在別的球隊首發,這個問題正好問到了現在中國足球一個最致命的弊端上,那就是青訓球員和職業聯賽不能有效的銜接起來。
我們知道,魯能一直致力於青訓,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職業梯隊,有的年齡段甚至有兩支職業梯隊。當足校的孩子過了19歲,就會離開足校,應該進入職業隊了。這樣19歲,20歲,21歲,22歲,23歲,梯隊的球員要麼進一隊,要麼沒球踢。所以魯能囤積了大批無球可踢的球員,如果不是在一個位置上特別突出的球員,在魯能就踢不上球。不只是王剛和買提江。而國外的解決辦法是允許致力於青訓的球隊,組建二隊踢低級別聯賽。反而是急需足球人才的我們,面對如此多的,經過多年培訓的青年球員無球可踢,無動於衷,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