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給時間一點時間2019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秦武王在歷史上存在感很低,看起來確實是個頭腦單純的一勇之夫。
實際上史書上只記載了他三件事,就是驅逐張儀,派甘茂取宜陽,最後舉鼎而死。
秦武王很不喜歡張儀,他接位以後想殺了張儀。東方各國聽說秦王與張儀不睦,都紛紛放棄了與秦國的連橫。張儀就對秦武王說:“齊國最恨我。大王與其殺了我不如放我到魏國去,必能引起齊魏之間的戰爭。”秦武王竟然就答應了。
張儀這樣的人才,為秦國做了那麼多事情,秦武王就這樣把他送給了敵國!這人是不是有點缺心眼?多虧張儀離開以後,並沒有做什麼對秦國不利的事情,當然齊魏也沒有發生戰爭。
後來他想攻打南韓,去周天子那兒耀武揚威。甘茂說首先必須打下宜陽。他就讓甘茂去攻打宜陽。甘茂對秦武王說:“我去打仗,時間長了背後必有人說我的壞話。想當年別人對曾子的母親說曾子殺了人,一次兩次都不信,第三次也信了。大王對我的信任怎麼也比不上曾子母親對他的信任。你讓我去,咱得定一個盟約,以後不管聽到什麼壞話都不掣肘。”秦武王就跟他定了息壤之盟。
後來甘茂很長時間沒打下宜陽,果然有大臣來說甘茂的壞話。秦武王就把甘茂召回。甘茂見了秦武王,對他說:“息壤之盟還在呢。”秦武王很慚愧,就讓他繼續去領兵。後來甘茂終於攻下了宜陽。
這個典故就有點搞笑了。大臣出去打仗跟國王搞這麼個玩意,是千古第一份。可見秦武王耳根子多軟,做國王多不靠譜。
秦武王四年,他沒事跟人比誰力氣大,結果舉鼎而死。《史記》記載的他死在咸陽,不是周天子的洛陽,舉的也是普通的鼎,不是什麼象徵雍州的“龍紋赤鼎”。那都是後世覺得他死的太荒唐,所以為了美化他給他加的戲。
從這些記載來看,這人確實有勇無謀,腦子不怎麼夠用。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莽撞之人的睿智
歷史上玩物喪志、聲色犬馬的君王不少,風花雪月、吟詩作賦的君王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舉也非項羽一人,秦武王也算一個,為後世留下孔武有力、孔武好戲的談資,做了莽撞君主的代言人,其實撥開迷霧,還原歷史碎片,好象也不全是啊。
《史記-秦本紀》載“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醿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南公揭卒,醿裡疾相韓。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一看這個武王“上任三把火”,一把火“與魏惠王會臨晉”。這個武王是惠文後所生,惠文後是魏公室之女,應為魏惠王之晚輩,要知道這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可是個長壽之人,於秦孝公之前繼任,而此時秦已歷三代矣,一個老人與一年輕有力的後生晚輩會盟,不單是國力的此消彼長,也是年輕的秦武王已經看透,山東六國的合縱(合眾弱敵一強)之策已是窮途末路不堪一擊,而此時秦國雖說一國獨超,然齊、楚及遠離中原的越都還有相當實力,吞併六國之時未到之勢未足,連橫政策仍有其存在價值,武王此舉一是化解了新上任之危機,二是連橫政策擴大到魏,更加孤立了趙、韓、燕諸國,無力與之爭鋒。二把火“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安定了後院、糧倉。三把火“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這個後人多有非議,說是二人惡了武王,或說朝野有人抹黑告狀,實哉是此二人此時留秦已無用途了,其縱橫理論也已隨著秦國超級大國地位的鞏固而失去了意義,而武王雖說莽撞而只是禮送出境,也不失仁義啊。
二看這位武王的文韜,一是與六國有區別,置丞相,且左右制衡,預防權臣獨大;二是連魏國、臣南韓,讓秦國重臣相韓;三是遠交齊策不變以制魏趙燕,遠交越國以夾制楚國,整個國際秩序以秦國為主設局。
三看這位武王的武略,一是果斷平蜀亂、伐義渠、丹、犁,鞏固後方穩定;二是伐韓以示牛刀,雖說軍事上相對而言是一次冒險行動,但有連魏之政治外交於先,武王自信趙魏不敢插手,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終下宜陽而置三川郡,開始了遠交近攻的統一步伐,即後世范雎所言“得一寸、王之一寸也”;三是敢於在天下老大面前作秀,楚莊王問鼎為霸業,而這位年輕的武王敢於舉鼎以圖天下啊。
看來,這位年輕的君王是位莽撞外表下的睿智之人啊。
回覆列表
其實武王還有盟越制楚、盟齊制韓、魏,攻韓下宜揚,攻楚下商於。
只不過個人認為秦武王好力,也是另一方面推行秦國尚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