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攀登的岩羊
因為蜀國最弱,在經過諸葛亮和姜維瞎折騰窮兵黔武,連年征戰勞民傷財,沒有把天府之國的資源人力全面恢復增強起來,諸葛亮想學劉邦出川平天下,但曹魏不是項羽,軍事經濟國力穩定,東吳不是蒯越受到統領在背後打游擊,他的出擊必然無功而返,還耽誤了內部各方面發展,蜀國居隅西南一角,不論發展和人材和各種交流都受到侷限,本身劉氏集團統治蜀中基礎就不牢,外部荊州支點又丟失,只要進入內部一擊就致命,東吳孫氏集團經營江東多年,群眾基礎牢固,又有長江天險,江南魚民之鄉,對外又兩邊逢圓,都不樹敵,綜合實力也比蜀強,所以比蜀堅持時間長。
-
3 # 秦野雁
夷陵之戰使蜀漢損失了大半的國力,無論是兵力,兵器還是經濟都損失大半。白帝城永安宮託孤以後,諸葛亮所面對的問題主要有:
1.平息國內的少數民族連續不斷的起義和暴動。西和諸戎以及南方不斷的擾亂。
2.繼續想法結好東吳,實現吳蜀二次聯盟,以應對來自北邊曹魏強大的威脅。
3.內修政理,整治朝綱,發展生產,勵精圖治,恢復國力。
4.輔佐後主,和後主以及百官搞好關係。
從這四點來看,諸葛亮接手蜀國的時候是個爛攤子,百廢待興。發展生產的同時,還要時時提防曹魏的威脅,剛接手就碰到曹丕發了五路兵犯境。而且在三年之內曹丕就三次伐吳。時時都在思考攻吳伐蜀。在三個國家中,蜀國的國力是最弱的。
以上這些情況和《隆中對》的初衷剛好吻合,漢丞相諸葛亮針對這些情況,主動北伐,以攻代守圖存。這是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尋機主動北伐圖存。司馬昭對姜維此舉大為惱火,但也沒有好的辦法。後來蜀國黃皓專權,姜維沓中屯田避禍,這讓司馬昭看到了伐蜀的機會。司馬昭授鍾會鎮西大將軍,授鄧艾徵西大將軍,兵分兩路攻蜀。鍾會拿下漢中收降姜維,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兵臨成都城下,後主攜文武百官投降,蜀漢滅亡。
所以說在三國裡蜀漢第一個被滅,是因為後主無能,黃皓專權,姜維避禍,君臣不和。直接給司馬昭提供了最佳的伐蜀機會。
-
4 # 網路水軍大都督
劉備從敗走長坂到赤壁,絕地反擊而三分天下,坐擁荊益。手下有諸葛為王佐,龐統法正為謀主,關張馬黃趙以統三軍,能臣猛將畢具,為何不能卻最先滅國呢?
從內部原因看:
蜀漢起步太晚。在劉備赤壁戰後開始擴張勢力之時,曹操依然統一北方,坐擁半壁江山,而孫氏雄居江東以歷三世。此時天下這份蛋糕依然被瓜分得所剩無幾,蜀漢已很難再獲得更多的領土。
等劉備草創蜀漢之時,曹、孫勢力內部早已磨合得得心應手,而蜀漢內部各種矛盾卻尚未解決。而且劉備等人已然漸漸老去。
在戰略方面,蜀漢連犯兩大錯誤,一者關羽錯誤北伐,喪失了半個荊州的地盤及數萬精銳;二者劉備倉促伐吳,損失了數萬精兵及大批優秀將領。接連犯下的兩大錯誤,幾乎令蜀漢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而人才方面,在劉備建立蜀漢的前後幾年中,由於各種原因,法正黃忠關羽張飛馬超等人相繼去世,近乎只剩諸葛亮一人苦苦支撐。
從外部原因看:
對手太強!劉備手下固然人才濟濟,但曹操孫權也是當世豪傑,麾下能臣猛將也不可勝數!
曹魏方面,有荀彧為王佐,荀攸賈詡為謀主,程昱郭嘉等大批能臣,諸曹夏侯盡皆猛將,五子良將統帥三軍。陣容比劉備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吳方面,東吳四英傑為當世名帥,二張以為肱股,十二虎臣分統三軍,江東名士能臣畢具,與劉備相比,也不遑多讓!
加之曹孫起步較早,內部已然融貫恰當,非劉備可比。
回覆列表
第一,蜀漢國主劉禪“劉阿斗”是一個昏君,胸無大志,只知道貪玩,不會治理國家。
第二,諸葛亮以及先期名將先後死後,蜀中無大將。
第三,蜀漢雖然有三川之險,但是也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
第四,蜀漢和曹魏是死對頭,長期交戰,東吳則相對“溫和”,如果先打東吳,則蜀漢必援,而先滅蜀漢東吳未必全力支援,曹魏自然先要平定蜀漢。
第五,蜀漢雖有三川之險,卻因“益州疲弊”,軍隊數量有限,民力有限,難以長久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