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隆中對
-
2 # 星三克油24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他輔佐齊桓公稱霸。他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是非常超前的。
第一個政策就是管仲提出土地承包經營制。管仲的目光是非常長遠,他認為當時的社會主流就是戰爭和發展。如果你不快速的發展,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國家吞掉。所以想要快速的增強國力,就要提高全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他們積極性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給農民土地。
第二個政策就是做出了正確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封建主義也可以搞商品經濟。其實當時的社會主流一直都是重農抑商,農業一直都是一個國家的基礎。而管仲則提出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政策,大力發展商業。對於外國的商人只需要進行必要的審查,甚至可以免除其他的關稅。這樣一來,天下的富商都到了齊國,使齊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齊國得到了本國缺乏的物質,也使自己國家的物質能夠邁出國門,讓經濟大大的發展起來。
第三個政策就是在齊國,國有資產是佔據了主導地位的。管仲雖然大力發展商業,但是他沒有放鬆警惕,他心裡非常清楚,市場必須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只有這樣做,才可以保證國家經濟秩序的穩定。國家想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就必須要有非常重要的產業。在當時鹽鐵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也是暴利產品。管仲頒佈了一道法令,規定齊國掌控國家森林山村海水這些自然資源。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把食鹽和山裡的鐵,這些重要的自然資源全部都掌握在國家的手中。
-
3 # 小史館裡的故事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是使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的關鍵人物之一,對內大興改革,大力發展了國內經濟漢族,富國強兵,對外九合諸侯,恩威並施,促使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之首,被譽為“華夏第一相”。
需要先說的是管仲的兵不血刃並不是說他沒有對其他的國家進行討伐,管仲除了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外還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例如出兵降服北戎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安定的條件,聯合各國救鄭抗楚,使得楚國遣使和談。不過,在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的過程中透過不少謀略以及以自身國強來進行貿易戰,使其他國家對齊國信服,所以說不能完全稱為兵不血刃。
管仲在經濟發展與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戰中表現十分出色,這或許是提問者,說兵不血刃的原因之一。他的貿易戰有以下例子:
01衡山之謀,這指的是齊桓公使衡山國破產的典故。當時衡山國的武器製造技術較為出色,管仲透過炒作衡山武器,導致武器價格暴漲,衡山國民追求高收入而疏於農業,到價格高的離譜時,齊國與各國及時停止對衡山武器的採購,而後哄抬米價,導致衡山國民即沒了糧食又沒了收入,導致國家破產。而後齊國佔領了衡山國北部,魯國佔領其南部。
02買鹿制楚,與炒作衡山國的武器一樣,這次透過進口楚國的鹿肉對鹿進行炒作,過程一模一樣,楚國糧食因此貴了四十倍,楚國老百姓移民的40%,楚國也只有降了。
03買狐降代,類似的貿易戰爭還有“買狐皮降代國”。代國出產狐皮,管仲勸齊桓公派人到代國高價收購狐狸皮,結果代人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卻少得可憐,結果是狐皮沒有弄到,農業生產耽誤了鬧饑荒,導致被北方的國家乘機入侵。最終代國為了生計只好投降齊國,齊國一兵未動就征服了代國。
可以看出管仲憑藉著其過人的經濟頭腦,透過一定的貿易收服各國,使齊國成為了春秋時代的霸主,可以稱為一定程度的兵不血刃。
回覆列表
管仲變法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而管仲是怎樣兵不血刃將齊國變得煥然一新,成為春秋一霸的呢?
管仲變法實際上是適應新環境下的生產力的發展。比如“相地而衰徵”,即根據不同的田畝徵收不同的賦稅,就是為了適應當時井田制瀕臨崩潰,公田荒廢,人們大量開荒以開闢私田的情況。這樣“相地而衰徵”不僅客觀上承認了私田的存在,而且還擴大了稅收,並順應了民意,提高了人們開荒生產的積極性,自然不會引起百姓的反抗。
管仲變法之所以兵不血刃,主要是解決了以下三個易發生衝突的地方:
1,國家貴族。管仲變法雖然推動了私田的發展,但依舊屬於奴隸制度改革,管仲依舊站在奴隸主貴族的角度和地位進行的改革。所以改革政策多涉及經濟基礎的改良,世卿世祿制依舊沒有發生改變。所以不會出現宮廷內鬥。
2,人民群眾。在管仲變法中雖然出現了寓兵於民,將民政軍事管理化的舉動,但是在國家陷入頹靡的情況下,這一方法配合士農工商分離,職業世襲制度,使得社會變得穩定,避免了社會動盪。百姓這邊能過上相對於過去更好的日子,自然不會造反。
3,外部環境。眾所周知,當一國變法,周邊國家都會虎視眈眈,企圖趁國家根基不穩之際吞併之。但是管仲在變法期間,積極交好各國,為變法爭得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