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一切變得平靜

    漢字的造字法,帶有什麼偏旁的字就和什麼有關。比如“拍”用手動起來,帶有“提手旁”的字和手有關。

    那麼玲和“王”有什麼關係嗎?很顯然,“玲”和“王”並沒有直接聯絡。玲表示玉石撞擊的聲音。

    那為什麼“玉”和“王”傻傻分不清呢?來看看玉和王的漢字演變過程:

    “王”和“玉”兩個字的演變過程,自然就知道這個偏旁

    王字加一點為玉, 為王者才能有玉;白玉為皇, 只有皇上才能擁有白玉呵.古漢字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凡王字偏旁的字即為玉字偏旁,是組字時玉字省去了一點,且王字偏旁的字多與玉有關聯。如玎、玲表示玉石撞擊的聲音, 珏表示兩塊玉,理指玉的肌理, 玷指白玉上的汙點, 珉指象玉的石頭等等.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跟玉石有關的漢字,左偏的偏旁「王」,應該叫做「斜玉旁」,不能叫「王」字旁。

    合體字的左邊部首「王」,一定是「斜玉旁」,應該沒有例外:

    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玉」作為部首沒有省去一點:

    如果要問為什麼「斜玉旁」都寫成「王」,看起來問題很簡單,其實很複雜的學理。

    ----------------------------------------------------------

    「玉、王」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是可以區分的:

    「玉」的古文字取像於「玉串之形」,「王」的古文字取像於「斧鉞」之形。

    小篆可以依靠筆畫的間距辨識,

    但是從戰國開始,漢字的隸變導致二者就幾乎完全同形。所以,必須加上兩點來區別:

    到漢代固定為加一點區別。所以,有點為「玉」,無點為「王」。

    「王、玉」古今文字演變過程比較:

    但是,「玉」當做左邊部首的時候,是沒必要加一點區別,因為左邊的「王」旁就是「玉」,這是一個冗餘資訊。

    楷書階段,採用「筆畫變形」的辦法:將最下面一「橫」變成一「挑」。這樣的好處是,不增加筆畫,但增加了冗餘資訊,起到區別的作用:

    -------------------------------------------------------------

    綜上所述:第一:

    「王、玉」從古文字變為今文字,形體幾乎完全相同無法區別,必須要增加冗餘資訊區別二者:加點區別。這是漢字的「區別律」。

    第二,

    隸書中「玉」字作為合體字的左邊部首,一律不寫一點:這個構字規則,起到了增加冗餘資訊的作用,就沒必要加一點。

    楷書則用「橫」變成「挑」這種筆畫變形的方式增加冗餘資訊,也就是所謂的「斜玉旁」。

    能省則省,能少寫一點,絕不多寫一點。這體現的是漢字這種符號的「簡化律」和「經濟化原則」。

    第三:

    為什麼偏旁「玉字底」要加點呢?因為有例外,必須增加冗餘資訊區別。比如:「皇」下面都「王」,不是「玉」,「皇」字的「王」還是表音的聲符。所以,「璧、璽」下面才要加一點。

    那你要問為什麼不學「斜玉旁」的辦法搞「筆畫變形」呢?寫成這樣:

    因為這樣不符合書法的美學規則,一般來說書法結體美學規則是:最下面一橫,都要寫得比較長一點,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不然整個漢字看起來頭重腳輕,書法美學的大忌。

    所以,僅僅一個小小的「玉」字,可以分析出這麼多道理,是多個因素互相、牽制、影響的結果。

    總之,漢字作為一種資訊編碼,也是符合資訊原理,漢字的資訊冗餘度,有一個漫長的動態調整過程,在「簡化」和「區別」之間互相牽制平衡。漢字太過於簡化,冗餘資訊少,無法區別;但冗餘資訊太多,傳輸、書寫效率低。

    用資訊學的話來說就是:漢字的由繁趨簡演變,其實是為漢字系統尋找一個合適的資訊熵(Information Entropy):如果漢字區別度不夠,就要以最少的筆畫增加冗餘資訊,以提高漢字傳輸、記錄資訊的準確性。

    比如:「憂鬱的臺灣烏龜」和「憂鬱的臺灣烏龜」,很明顯二者都能準確的表達記錄語言,在「經濟化原則之下」,我肯定選擇「優於的臺灣烏龜」。「憂鬱的臺灣烏龜」肯定是冗餘資訊過多,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這只是舉例子,語言文字的資訊熵估算非常複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了降壓藥效果不佳,是否要加大劑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