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的你》終於定檔在10月25日,撤檔四個月後終於可以在銀幕上看到,上映後第一時間趕到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
前一段,在綜藝《演員請就位》中,郭敬明迴應李誠儒老師關於《悲傷逆流成河》的質疑時,說:“《悲傷逆流成河》這部小說是中國第一個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小說和校園霸凌的電影。”落落導演的《悲傷逆流成河》雖然沒有被打動,但是用影像對“校園欺凌”之一話題進行探討,本身就是一次不錯的嘗試。
這次曾國祥導演的電影《少年的你》依然是圍繞著校園欺凌的主題,他用特寫、晃動地鏡頭語言,表現了這群孩子們面對“事件”發生的脆弱和無奈;表現了在擁擠地高考洪流中,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在被不停地衝刷。
電影《少年的你》開頭是高三學生胡小蝶的自殺,陳念走上前為她蓋上了校服,校園欺凌的矛頭轉向了她。以魏萊為首的三姐妹不停地騷擾陳念,用侮辱的語言和惡作劇不斷傷害陳念,但卻可以看到的是她們難以掩蓋的“脆弱”。
她們發現了陳念知道胡小蝶自殺背後的原因,她們認為用惡作劇的方式可以讓陳念害怕,讓她閉嘴。
可是,陳念比她們想象的要強大,在她們多次的欺凌後,選擇報警來保護自己。但陳念換來了更加激烈報復,在警察也保護不了她的世界裡,她只能向面容凜冽的少年小北尋求幫助,小北默默的保護,給予了陳念繼續面對這個世界力量。
“面無表情,是因為害怕”
電影裡面的學生都是脆弱的,花兒一般的年紀裡,他們面對“事件”發生都是恐懼的,他們用冷酷、殘忍隱藏著他們的脆弱。電影中父母、老師這些角色都被弱化,他們甚至消失在他們成長中,反而出現的最多是原本不該在青春中出現警察角色,“警察”將他們帶入“事件”中,“事件”的解決只有靠他們自己。
如果說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們反思校園霸凌帶來的傷痛,那真的太小看導演了。電影中把小說輕描淡寫的高考前夕這一節點放大,將人物所經歷的“事件”處在了高考這一重要時刻,經歷過的人都能理解高考的意義,高考對於陳唸的重要性以及高考似乎可以界定著我們是小孩還是大人。
電影中的許多人物因為有了“高考”才有了支撐點,堅信著“高考”會改變人生的方向和軌跡。
電影中,陳念最多的臺詞就是“我想高考”,“能不能高考之後再說”。她認為“高考”可以將她從陰溝裡拯救出來,她可以擺脫這個小地方,擺脫那些折磨她的人,甚至可以改變家庭的命運!“高考”已然變成了信仰,所以在誓師大會上,她才用盡全力地喊著誓詞。
觀影時,在看到電影最後展現密封的高考卷的鏡頭,掃描機裡不斷讀取的答題卡的鏡頭,閱卷老師評判著那稚嫩的文字的鏡頭,眼淚流出來了。那些讀取的答題卡是陳唸的信仰,是每個學生的命運,是我們將要去何方的籌碼!
高中的我們是那樣的單純,認為世界的美好就是“高考”後的世界,是改變命運的唯一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陳念能夠讓小北替自己坐牢的深層動機。
走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它”是我們堅毅的信仰給“它”套上了光環,“它”僅僅只是我們漫長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與世界較量的標誌,高考過後的人生依然有很多次與世界交手的機會。
小北,在電影中是一個13歲就步入社會的小混混,他沒有渴望過讀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從他多次看陳念學習的鏡頭就可以發現,他是渴望的。但是生活不允許他在校園裡享受著他的青春,後來遇見了陳念,他保護陳念安全上學,是因為他已經把陳唸的信仰變成自己的圖騰,能夠保護她,就可以保護他們共同的籌碼!
在中國電影快速發展的這幾年,青春片這一型別從耀眼走向落寞,觀眾對於這類電影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很多導演已經不再願意嘗試這一型別。
曾國祥導演自《七月與安生》的大獲成功後,再次挑戰青春電影《少年的你》,不得不說勇氣可嘉。
電影《少年的你》語言講述的卻更加有力度,導演沒有將校園欺凌的故事變成無病呻吟的青春疼痛,沒有把少年少女之間的懵懂變成情情愛愛的矯情之作,他探討了校園、高考,探討了圍繞在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脫變,每個人青春都是跌跌撞撞,每個人都會學著長大,用堅硬的外殼對抗著世界的挑釁。
陳念:“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要變成最聰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話,保護世界。”
小北:“好,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我們保護的世界是什麼,這個世界是“自我”的世界,是不再受傷的世界!
電影《少年的你》終於定檔在10月25日,撤檔四個月後終於可以在銀幕上看到,上映後第一時間趕到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
1、保護脆弱的外殼前一段,在綜藝《演員請就位》中,郭敬明迴應李誠儒老師關於《悲傷逆流成河》的質疑時,說:“《悲傷逆流成河》這部小說是中國第一個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小說和校園霸凌的電影。”落落導演的《悲傷逆流成河》雖然沒有被打動,但是用影像對“校園欺凌”之一話題進行探討,本身就是一次不錯的嘗試。
這次曾國祥導演的電影《少年的你》依然是圍繞著校園欺凌的主題,他用特寫、晃動地鏡頭語言,表現了這群孩子們面對“事件”發生的脆弱和無奈;表現了在擁擠地高考洪流中,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在被不停地衝刷。
電影《少年的你》開頭是高三學生胡小蝶的自殺,陳念走上前為她蓋上了校服,校園欺凌的矛頭轉向了她。以魏萊為首的三姐妹不停地騷擾陳念,用侮辱的語言和惡作劇不斷傷害陳念,但卻可以看到的是她們難以掩蓋的“脆弱”。
她們發現了陳念知道胡小蝶自殺背後的原因,她們認為用惡作劇的方式可以讓陳念害怕,讓她閉嘴。
可是,陳念比她們想象的要強大,在她們多次的欺凌後,選擇報警來保護自己。但陳念換來了更加激烈報復,在警察也保護不了她的世界裡,她只能向面容凜冽的少年小北尋求幫助,小北默默的保護,給予了陳念繼續面對這個世界力量。
“面無表情,是因為害怕”
電影裡面的學生都是脆弱的,花兒一般的年紀裡,他們面對“事件”發生都是恐懼的,他們用冷酷、殘忍隱藏著他們的脆弱。電影中父母、老師這些角色都被弱化,他們甚至消失在他們成長中,反而出現的最多是原本不該在青春中出現警察角色,“警察”將他們帶入“事件”中,“事件”的解決只有靠他們自己。
2、對抗世界的籌碼如果說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們反思校園霸凌帶來的傷痛,那真的太小看導演了。電影中把小說輕描淡寫的高考前夕這一節點放大,將人物所經歷的“事件”處在了高考這一重要時刻,經歷過的人都能理解高考的意義,高考對於陳唸的重要性以及高考似乎可以界定著我們是小孩還是大人。
電影中的許多人物因為有了“高考”才有了支撐點,堅信著“高考”會改變人生的方向和軌跡。
電影中,陳念最多的臺詞就是“我想高考”,“能不能高考之後再說”。她認為“高考”可以將她從陰溝裡拯救出來,她可以擺脫這個小地方,擺脫那些折磨她的人,甚至可以改變家庭的命運!“高考”已然變成了信仰,所以在誓師大會上,她才用盡全力地喊著誓詞。
觀影時,在看到電影最後展現密封的高考卷的鏡頭,掃描機裡不斷讀取的答題卡的鏡頭,閱卷老師評判著那稚嫩的文字的鏡頭,眼淚流出來了。那些讀取的答題卡是陳唸的信仰,是每個學生的命運,是我們將要去何方的籌碼!
高中的我們是那樣的單純,認為世界的美好就是“高考”後的世界,是改變命運的唯一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陳念能夠讓小北替自己坐牢的深層動機。
走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它”是我們堅毅的信仰給“它”套上了光環,“它”僅僅只是我們漫長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與世界較量的標誌,高考過後的人生依然有很多次與世界交手的機會。
小北,在電影中是一個13歲就步入社會的小混混,他沒有渴望過讀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從他多次看陳念學習的鏡頭就可以發現,他是渴望的。但是生活不允許他在校園裡享受著他的青春,後來遇見了陳念,他保護陳念安全上學,是因為他已經把陳唸的信仰變成自己的圖騰,能夠保護她,就可以保護他們共同的籌碼!
3、不再受傷的力量在中國電影快速發展的這幾年,青春片這一型別從耀眼走向落寞,觀眾對於這類電影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很多導演已經不再願意嘗試這一型別。
曾國祥導演自《七月與安生》的大獲成功後,再次挑戰青春電影《少年的你》,不得不說勇氣可嘉。
電影《少年的你》語言講述的卻更加有力度,導演沒有將校園欺凌的故事變成無病呻吟的青春疼痛,沒有把少年少女之間的懵懂變成情情愛愛的矯情之作,他探討了校園、高考,探討了圍繞在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脫變,每個人青春都是跌跌撞撞,每個人都會學著長大,用堅硬的外殼對抗著世界的挑釁。
陳念:“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要變成最聰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話,保護世界。”
小北:“好,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我們保護的世界是什麼,這個世界是“自我”的世界,是不再受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