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最大限度調配軍隊既保證前線作戰需要又保證滿足駐守糧食需要?
14
回覆列表
  • 1 # 半城柳色月黃昏

    古代有專門運量的人,有的不屬於士兵,是國家徵調的徭役。

    老百姓作為國家的人口,除了納錢糧繳稅以外,還需要給國家幹活,像運糧啦、修宮殿啦、修黃河呀等等都乾的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古代繳稅都交糧,按多少糧食來算,官員拿俸祿也是按糧食發,糧食都是國家統一徵調的,有專門的糧倉,打仗之前,或者準備階段會有專門的運糧官帶著老百姓送到專門的城池,供部隊使用,十分辛苦,而且運糧對也要填飽肚子吃飯,所以送10車的話有5車是在路上吃掉的。

    而且當時沒有高速公路,都是人扛馬拉,溝溝壑壑的還要繞路,是個苦差事,要是送晚了,部隊沒糧還要受處罰的!

  • 2 # 卿言文史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侵擾邊境,對漢朝的邊疆安全造成了極大困擾,因此漢代在河西等地駐紮了大量的邊防軍隊進行防守。數量眾多的軍隊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後勤需求,而糧食保障又是後勤保障的重中之重,《孫子兵法·軍爭》雲:“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漢書·食貨志》則記載“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這都凸顯出糧食保障對軍隊的重要性。下面,本文便具體闡述漢代政府為保障戍邊軍隊糧食需求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

    入粟於邊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論貴粟疏》·晁錯

    漢文帝時期,為鞏固邊防力量,晁錯向漢文帝提出“入粟於邊”的後勤保障方針。其大致意思就是說,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源源不斷,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百姓的很大恩德。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於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麼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這一政策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有效保證了漢代邊防軍隊的糧食供應。

    輦車相屬,轉粟流輸,千里不絕。--《漢書·鄒陽傳》

    由於漢代邊防之地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加之邊防軍隊人數眾多,所以推行入粟於邊的政策勢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運輸,這也就形成了糧車浩浩蕩蕩千里不絕的壯觀景象。

    邊郡屯田

    入粟於邊雖然給戍邊軍隊的糧食供應提供了有力保證,但長時間、大規模、遠距離的運輸,不但耗時費力,徭役繁重,而且其損耗也是驚人的,有時甚至得不償失。再加上如果碰上水旱天災等年份,中原地區糧食歉收,百姓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又拿什麼來支援邊防呢?因此,本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原則,漢代在邊疆地區還同時施行了邊郡屯田的政策做為入粟於邊的補充。

    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史記·平準書》

    所謂的邊郡屯田,主要指的是利用戍邊將士在非戰時種植糧食作物以滿足自身所需。屯田的位置主要在北方的張掖、酒泉、令居、番和、武威等地,戍邊軍隊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亦兵亦農、自給自足是其主要特點。漢代統治者十分重視邊郡屯田,屯田士兵所使用的的生產工具、耕牛等都由政府統一配備發放。邊郡屯田政策,既為戍邊軍隊的後勤貢獻了糧草,也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條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糧食保障方式。

    市場採購出錢二百廿糴粱粟二石石百一十 出錢百一十糴黍粟二石石百五--《漢簡·簡文》出錢百一十糴大麥一石石百一十

    除了邊郡屯田之外,糧食採購也是保證補給的常用手段。漢代商品交換經濟較為發達,戍邊軍隊可以透過市場釆購來滿足糧食需求,這在當時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在邊塞互市中,戍卒經常在民間市場進行糧食等軍需物品的採購。這一方式是對國家物資供給的市場經濟型補充,促進了邊疆經濟的活躍。它能靈活多變地處理因糧食供給調配不當而產生的供需不對稱,從而滿足軍隊對糧食的多元化需求。

    戰場繳獲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十一家注孫子兵法·作戰篇》

    在戍邊過程中,難免要與匈奴進行一系列戰爭,而獲勝後的戰利品也是對軍隊糧食體系較好的補充。所謂“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說的就是敵軍糧草等物資對我軍的重要性。從匈奴處繳獲,憑空增加物資來源,可省後方轉運之勞,優勢明顯。繳獲的糧食等物資是對戍邊將士們奮勇殺敵最好的鼓勵,但這種補給方式具有不可控性。事實上,漢代邊防軍隊並非每次出征都能覓得有利戰機,如戰事拖延日久,攜載耗盡,後方轉運不靈,軍隊則難免覆滅的命運。

    結語

    西漢時期,為保證戍邊軍隊的糧食補給,漢代綜合運用了多種多樣的保障方式。以入粟於邊和邊郡屯田為主,輔之以市場採購和戰場繳獲,構成了完善的糧食保障體系,為戍邊軍隊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櫻花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