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7de8

    沈括考證:雁蕩山之名始於宋真宗(祥符)至宋神宗(熙寧)之間。

    一、沈括是站在中國科學領域頂峰上的人物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政治上沒有突出成就,但在眾多學科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沈括的著述有22種155卷。除《夢溪筆談》 外,還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志懷錄》《清夜錄》,醫藥著作《良方》《蘇沈良方》 ,科學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寧奉元歷》《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在數理化、光聲波、天文地理、地形制圖、音樂書畫、軍事、醫學、文史、曆法、木藝上都有很深的造詣,是博學睿智的全才,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這個頭銜分量不是一般的大)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二、沈括在中國自然地理研究上成果累累

    沈括對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許多方面都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例如:他詳細記錄了各地發現的化石、並根據化石來推究古代氣候的變遷,解釋虹的大氣折射現象,科學地描述了龍捲風生成的原因、形態和破壞威力,用月亮的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係等等。根據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積物,分析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今已東距大海已千餘里,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沖積平原)最早的科學解釋。尤其是雁蕩山,沈括根據雁蕩諸峰頂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現象,推斷雁蕩山是由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等沖走,留下堅硬、固結而聳峭的山峰。 這種"流水侵蝕作用"的看法已成為現代地理學理論,直到18世紀末,英國的赫頓在《地球理論》一書中才提出類似觀點,比沈括晚了約700年。

    三、沈括有專論雁蕩山篇,他的考證具有權威性

    雁蕩山主體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臺州市溫嶺南境。雁蕩山以景觀區位分有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東雁蕩山、中雁蕩山之稱。據資料百科述:南朝時期,梁國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為雁蕩山開山之始。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詎那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來雁蕩山弘揚佛教,被奉為雁蕩山開山鼻祖。宋代時期,雁蕩山開發規模逐漸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為雁蕩山發展鼎盛時期。雁蕩山 以山水奇秀聞名,是三山五嶽中三山之一,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視溫州,曾到雁蕩山做了實地考察,有專談雁蕩山形成及名稱來源的論述,見《夢溪筆談·譏謔》: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以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餘觀雁蕩諸峰,皆峭拔崯怪,上聳千尺,窮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千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音漕去聲。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峽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結論:宋真宗祥符中尚無山名,而其熙寧七年考察時已有山名,故雁蕩山之名始於宋真宗(祥符)至宋神宗(熙寧)之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判斷貓咪感冒症狀,小貓咪感冒有什麼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