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邊讀邊看話歷史
-
2 # sueihu
雍正王朝看了三遍以上,十四阿哥最陰險,沒有這個問題之前還不覺得,有了這個問題想想還真是,先前模仿太子筆跡,調凌普兵圍承德避暑山莊,陷太子於不仁不義,當時老八還猶豫了,而後向老八表明心跡,說願做八哥的保駕之臣,結果了只是揣了,老四和老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心機,還模仿老八的筆跡,使鄂爾泰上當,種種手段,沒有光明正大的,
十四阿哥說到底也沒有雍正陰險,在諸多太子裡,如果沒有意外事件,他才是康熙最中意的繼承人,為什麼康熙會中意這個十四阿哥,為什麼最後又沒有選他當皇帝呢?
兩廢太子,九王奪嫡,好熱鬧戲文!這一場熱鬧,以太子二次被廢而告終,可是,大家等了很久,也沒有等來新太子的釋出會。——好像,康熙爺真的會萬萬歲、不需要再考慮這個問題似的。
可是,康熙爺,或者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萬萬歲呀,他老人家這麼氣定神閒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呢?
其實,康熙爺的主意很高明——冷處理,慢慢挑。
設身處地想想,康熙爺實在也是有自己的苦衷。兩廢太子,讓他對那個自己曾經最寵愛的兒子徹底絕望,九王奪嫡,又讓他認識到了這些“大兒子們”的實力和野心。
俗話說“兒大不由爺”,何況是一群已經進入壯年、身邊形成了各自利益“集團”的兒子:“今眾皇子學問、見識,不後於人,但年俱長成,已經分封,其所屬人員未有不各庇護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將來無事乎?”。
所以,繼承人這回事,不提則已,一旦提了,就要一錘定音,否則,大家的心再次熱起來,萬一真在自己屍骨未寒的時候打起來,骨肉相殘,自己連收屍磕頭的人都沒有,那可是為人一世最大的失敗啊!
所以這“冷處理”,就是康熙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慢慢地選擇皇位繼承人。
那麼,康熙最終選定的繼承人是誰呢?
很多跡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個差點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禎。
最早作出這個判斷的是清史學界泰斗孟森。孟森早年撰寫《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一文認為,康熙帝曾有意將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禎。
但皇四子胤禛勾結隆科多和年羹堯等人,合謀奪取了皇位。
著名的清史學者王鍾翰在20世紀40年代和80年代先後發表《清世宗奪嫡考實》、《清聖祖遺詔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說法。
王鍾翰認為“康熙所物色的接班人應是十四子胤禎,雍正並非康熙屬意之人。世宗篡立,確鑿有據”。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還有楊珍、許曾重、戴逸等。
胤禎,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與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從小聰明絕頂,才德雙全,為康熙所厚愛。
雖然胤禎曾惹得康熙差一點動了刀子,但是氣消之後,反而覺得胤禎對兄弟有情有義,且心直口快、表裡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
有了“九王奪嫡”的鬧劇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選一位既治國有方又對兄弟友愛的繼承人,從此對胤禎另眼相看、著力培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進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請求清廷發兵救援。
此事關係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經考察和培養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禎為撫遠大將軍,以天子親征的規格代表皇帝統率大軍,遠征西藏。
這次任命,也等於變相地將懸而未決的皇位繼承人問題揭曉,從胤禎出征的排場、康熙帝對臣下的種種暗示都能看出端倪。
康熙不但為胤禎統帥的西征之師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還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說“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明確指出胤禎在西部地區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殺予奪大權。
如果說胤禎出征時的訊號還不夠明顯的話,那麼之後朝臣們對胤禎態度就更能說明一些問題。胤禎平定西藏叛亂之後,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職。
到京後,宗室、輔國公阿布蘭特地出班跪接,這在以前是沒有先例的,說明當時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將胤禎作為皇位繼承人看待了。
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摺中將“大將軍王”四字抬寫,與皇帝並列,說明這些官員也已經把胤禎作為未來的皇帝看待。
如果胤禎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康熙對這種寫法一定會嚴加申斥,但事實上他並未提出異議,表明老皇帝已經默認了胤禎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禎趕往軍前主持談判議和事宜。這時,康熙皇帝大概盼望著愛子辦完事情後榮耀歸來,然後選擇合適的機會將統治龐大帝國的重任交付於他。
沒想到這一去竟成了永別,康熙帝精心籌劃的傳位計劃在一場近在身邊的政治陰謀中落了空。
大家已經知道了,胤禎的同母兄、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後的人。
那麼在大家都認定“十四皇子”是未來的皇上的時候,他到底是怎麼做到呢?篡改遺詔?前面已經講過,可能性不大。具體的細節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