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用是非之事來詢問他,從而觀察他的心智。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和他辯論一個問題,把他辨的沒話說而激怒他,從而觀察他應變的能力和本身的氣度。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用計謀來諮詢他,從而觀察他的學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把災禍劫難告訴他,從而觀察他的勇氣、膽識。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用酒把他灌醉,從而觀察他的品性。(酒後吐真言)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用利益來誘惑他,從而觀察他的清廉程度。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把事情交給他去辦,從而觀察他的信用程度。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第一條是指,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點。人的許多行為都是觀念的產物。古今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無論是政治家還是宗教徒,也無論是科學鉅子還是軍事間諜,都可以忍受奇恥大辱與不白之冤。從這個意義上說,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場、觀念、角度、位置。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摸稜兩可的人,決不可委以重任。因為這種人習慣於見風使舵,沒有定性,最容易在關鍵場合、關鍵時刻損害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第二條是專門考察對方的機變或應變能力。自古用人的兩大鐵定法則是:一看德;二看才。在官場上,除了有許多貪官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庸官。貪官害國,庸官也誤事。在諸葛亮看來,在諸多智慧因素中,應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像馬謖那樣的人,雖也有一些作為(如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類,被諸葛亮採納),但畢竟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為官一任,理應造福一方;但若缺乏駕馭複雜問題的能力,這一切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三、“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第三條是考察對方的見識。向對方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讓他思考相應的計策,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看他的見識是否獨特。古往今來,官場之上的爭鬥是異常激烈的,這種爭鬥不僅包括小人之間的鉤心鬥角,也包括正邪、善惡之間的大沖突、大對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那些毫無計謀、遇事便束手無策的官員,即使有心向善,為上級解愁,為百姓排憂,也終究力不從心,無法左右大局。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第四條是考察對方的勇氣。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還有一句話,叫做“邪不勝正”。缺乏勇氣的官員,別說懲惡揚善,就連自身也難保,又怎能坦然面對鄉親父老的期盼眼神呢?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常常人為地創造一個逆境,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戰而勝之。毛澤東同志說過:“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不管怎麼奮鬥,都離不開一股闖勁、一股勇氣。沒有敢趟地雷險陣、敢跳萬丈深淵的非凡勇氣,一切都無從談起。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第五條是向對方勸酒,待他醉後再觀察他屬於何種型別的人。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諸葛亮時代的文臣、武將常有因酒誤事以致違法斬首的例子。另一方面,酒後吐真言。要了解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酒徒,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時候。真正的大丈夫,酒醉之後依然慷慨激昂,比如嶽武穆“怒髮衝冠”、“直搗黃龍”之類的神態言辭就是這樣。而戴著面具的小人即使一生挖空心思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往往在酒醉之後將卑鄙無恥的靈魂暴露無遺。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第六條是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誘對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就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宮、廉官,而非昏宮、貪官。看人既得看關鍵時刻,也得看平時,兩者缺一不可。有些官員不願也不敢貪小錢,思想深處還是認為“不值得”。這種官員實際上也很危險,一旦他人賄賂一點“大錢”,他就很容易被拉下水了。事實證明,經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人,不可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清官,反而會危害國家利益、損害政府威信、傷害百姓感情。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第七條是與對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說到做到,是否講究信用。華人信奉一點,即“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說話不算數,就不值得別人信賴了。這一條雖然細小,實際上舉一反三,也可以這樣理解:關鍵要看一個人言行是否一致,說的是否想的,做的是否說的。諸葛亮的七條用人之道中,第一條就考察對方的觀念、志向,最後一條則考察其行為、信用,這是大有深意的。因為人完全可能說假話,許多惡人、貪宮可能比誰都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卻狼心狗肺、無惡不作。所以,還得考察其做得如何。聽其言,觀其行,這才是高明之舉。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用是非之事來詢問他,從而觀察他的心智。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和他辯論一個問題,把他辨的沒話說而激怒他,從而觀察他應變的能力和本身的氣度。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用計謀來諮詢他,從而觀察他的學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把災禍劫難告訴他,從而觀察他的勇氣、膽識。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用酒把他灌醉,從而觀察他的品性。(酒後吐真言)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用利益來誘惑他,從而觀察他的清廉程度。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把事情交給他去辦,從而觀察他的信用程度。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第一條是指,向對方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點。人的許多行為都是觀念的產物。古今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無論是政治家還是宗教徒,也無論是科學鉅子還是軍事間諜,都可以忍受奇恥大辱與不白之冤。從這個意義上說,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場、觀念、角度、位置。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摸稜兩可的人,決不可委以重任。因為這種人習慣於見風使舵,沒有定性,最容易在關鍵場合、關鍵時刻損害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第二條是專門考察對方的機變或應變能力。自古用人的兩大鐵定法則是:一看德;二看才。在官場上,除了有許多貪官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庸官。貪官害國,庸官也誤事。在諸葛亮看來,在諸多智慧因素中,應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像馬謖那樣的人,雖也有一些作為(如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之類,被諸葛亮採納),但畢竟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為官一任,理應造福一方;但若缺乏駕馭複雜問題的能力,這一切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三、“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第三條是考察對方的見識。向對方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讓他思考相應的計策,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看他的見識是否獨特。古往今來,官場之上的爭鬥是異常激烈的,這種爭鬥不僅包括小人之間的鉤心鬥角,也包括正邪、善惡之間的大沖突、大對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那些毫無計謀、遇事便束手無策的官員,即使有心向善,為上級解愁,為百姓排憂,也終究力不從心,無法左右大局。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第四條是考察對方的勇氣。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還有一句話,叫做“邪不勝正”。缺乏勇氣的官員,別說懲惡揚善,就連自身也難保,又怎能坦然面對鄉親父老的期盼眼神呢?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常常人為地創造一個逆境,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戰而勝之。毛澤東同志說過:“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不管怎麼奮鬥,都離不開一股闖勁、一股勇氣。沒有敢趟地雷險陣、敢跳萬丈深淵的非凡勇氣,一切都無從談起。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第五條是向對方勸酒,待他醉後再觀察他屬於何種型別的人。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諸葛亮時代的文臣、武將常有因酒誤事以致違法斬首的例子。另一方面,酒後吐真言。要了解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酒徒,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時候。真正的大丈夫,酒醉之後依然慷慨激昂,比如嶽武穆“怒髮衝冠”、“直搗黃龍”之類的神態言辭就是這樣。而戴著面具的小人即使一生挖空心思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往往在酒醉之後將卑鄙無恥的靈魂暴露無遺。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第六條是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誘對方,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就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宮、廉官,而非昏宮、貪官。看人既得看關鍵時刻,也得看平時,兩者缺一不可。有些官員不願也不敢貪小錢,思想深處還是認為“不值得”。這種官員實際上也很危險,一旦他人賄賂一點“大錢”,他就很容易被拉下水了。事實證明,經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人,不可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清官,反而會危害國家利益、損害政府威信、傷害百姓感情。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第七條是與對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說到做到,是否講究信用。華人信奉一點,即“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說話不算數,就不值得別人信賴了。這一條雖然細小,實際上舉一反三,也可以這樣理解:關鍵要看一個人言行是否一致,說的是否想的,做的是否說的。諸葛亮的七條用人之道中,第一條就考察對方的觀念、志向,最後一條則考察其行為、信用,這是大有深意的。因為人完全可能說假話,許多惡人、貪宮可能比誰都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卻狼心狗肺、無惡不作。所以,還得考察其做得如何。聽其言,觀其行,這才是高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