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世的靈魂
-
2 # 布衣評史
周文王舉兵時,邀天下諸侯伐紂,當時楚人部落首領也在邀請之列,鬻熊看到迴歸中原的希望,這是楚人擺脫蠻夷身份的機會。但是在周文王推翻商朝以後,楚人並沒有得到封號。周武王分封時,並沒有想起楚人,由於楚國參與伐紂的人數少,沒有立下大功,加上楚人身處蠻夷之地。文化習俗與中原格格不入了,所以周武王沒有給楚人封爵。這讓楚人很生氣,感覺倒是受到侮辱,在以後的很長時間,出國與中基本上失去了來往。所以楚人開始艱難的發展自己的實力,他們不遵守周室的號令,開始吞併周圍小的部落,逐漸擴大自己的領地,與強大的部落通婚,建立友好的關係,在南蠻之地逐漸站穩腳跟。
一直到周成王時期,楚人漸漸的強大起來,這時周成王才考慮給楚人一個封號,但這個封號在周朝時等封爵時,周室封爵有五等,王、候、伯、子、男、五個爵位,楚人才算得到個子爵的封號。
如果有經過數年的經營,這時的綜合國力已非昔比,又兼併了數十個小國,這時的楚人由子爵發展到一個諸侯國。兼併的小國說法是40多個,還有說60多個,總之透過領土擴張,已成了周室的潛在的威脅。
《淮南子·兵略訓》也讚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恤,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當時的縱橫家蘇秦曾如此描繪楚國版圖,楚,天下之強國,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今山東半島南部),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徑之塞郇陽(今陝西旬陽),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經過數十年後已經有了與周王室叫板稱王的實力了。
而到了楚文王時期,乃至楚莊王時就對周王朝有了覬覦的想法了。
特別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更是出彩,楚莊王執政的前三年沒有頒佈過一條法令,對政事也不聞不問,還不讓別人勸諫他。但是三年之後,還是有一個大臣用暗語的形式暗示楚莊王,說城外有隻大鳥在那土丘上蹲了三年不鳴,也不飛,請問大王,這是何鳥?楚莊王知道這個大臣在諷刺自己,但是楚莊王並不生氣,接著說此乃是大鵬鳥,三年不飛,飛必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由於這個大臣的刺激,楚王下決心改變初衷,楚莊王由於自己的懶政變成勤政,所以說楚莊王應該重拾政事,把楚國建設的更加強盛。楚莊王才變得勤於政事、勵精圖治,最終楚莊王成為五霸之一。
在與諸侯爭奪中原的霸權時,兵鋒直達洛水,戰敗中原霸晉國後,會合各路諸侯名義上是問候周天子,實際是試探天下諸侯的反應,此出現了中國成語典故中的問鼎中原,這就是說,洛陽有九鼎,是大禹時期鑄造,這個大鼎代表天子權力象徵,楚莊王借這次會合諸侯之機,
問候周天子之時問鼎的輕重,去用心不言而喻,他這是想取代周天子的帝位丟擲的一個風向標。
中原霸主晉國分裂後,按照楚國的地理條件,人口、經濟、軍事、地域、最後期的七雄之中,實力是強大的。經過城濮之戰戰敗後,楚國向外擴張的雛觸角有所收斂。楚莊王死後,他的後任者一代不如一代。
再加上七雄之一的秦國漸漸強大,就算把出國的風頭壓下去。
回覆列表
楚華人的祖先是中原人而非本土部落,這就有了文明的基礎,所有文明都是意識的覺醒。
我肯定的是遠古文明的毀滅包括恐龍的滅絕一定是人類的遷徙造成而非外星人或者行星撞地球。
現代科技證明生物的開始都是單細胞分裂為多細胞,這和易經所說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理是一致的。那麼從易經的角度來講楚國無論從方位還是文明強盛來講必然強大至能和北方中原文明抗衡,當然這只是從"道"的角度來說比較理論話。
從實際或者技術角度講,楚國地理位置決定了它適合農業生產,而楚國祖先又是有農業技術的中原人,這使得它農業發展一定會比過去先進,農耕的先進又促成了它手工的先進,手工的先進又促成了它軍事的強盛,軍事的強盛又促成了它對外抗衡的強大,這是它的內因。
外因,中原地區春秋時代戰火紛飛,無論周王朝還是各諸侯國都需要中原之外的土地和人口來補充戰爭所失,但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卻無法碾壓楚國力量,楚國反之碾壓部分諸侯王國,隨著逐步的碾壓和吸收楚國在自有的基礎上成為新生諸侯國。
這樣的內外使得楚國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席之地,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內外決定了楚國終究只可能是個諸侯國,不能像秦一樣統一中國。
這隻講內,正因為楚國祖先非本土人,故此從楚建立到滅亡,楚國內部都是一直在維繫一種外族和內族的平衡,從楚國的歷史來看這種平衡非常脆弱,哪方一越界馬上就會引起內亂,故此楚內部就無法完成統一外部思想認識和對外統一的軍事動力,所以楚先天就有無法統一中原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