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賢我李徵
-
2 # 星光枕涼
一種很正常的心理,拿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你向一個人不厭其煩的介紹你的愛豆(持續性,隨便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扯到他(她)身上),一般有下面三中情況。
1,那個人恰好同樣喜歡的這個人,所以你的介紹會引起他(她)的共鳴,然後這就會是個對於彼此愉悅的話題,你們都喜歡,覺得每天聽見愛豆的訊息都讓人激動。
2,那個人是個路人,先前的介紹可能會讓他(她)產生一個興趣,覺得聽起來還不錯,有機會去了解下,然後當你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先前行為,麻木的佔一部分,厭倦的佔一部分(這是種打擾別人的行為),隨耳聽聽的佔一部分,也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3,那個人正好不喜歡你的愛豆,那恭喜你中獎了,第一次你就會被懟回來,(這個有可能是你較為熟悉的人,他(她)或許不會說很過分的話,但會向你表達這種對你愛豆的不喜),要是遇上不熟悉的人,那就不單單是懟回去這麼簡單了。
言歸正傳,一部電影的上映,如果沒有什麼前期鋪墊的話,(路演,預售……)開啟大眾知名度,這部電影只能算得上是小眾電影,拿《愛情公寓》這部電影來說,其實它的先天優勢真的超給力,劇版四季的鋪墊,沒有結局的結局,愛五的遙遙無期,所以電影的出現恰好能夠填補這一空白。再加之,“青春”“情懷”的氣氛渲染,許多人去看的第一動力是“我欠《愛情公寓》一張電影票”
可惜的是,這張電影票欠著還是欠著吧。電影上映後的反響並沒有預期那麼好,愛情公寓盜墓片?愛情公寓主角變配角?還有上映前的一堆事情,這個似乎消磨了太多人的興趣 ,那麼既然你不夠好,憑什麼要我為你買單?這個時候第二心理出現,憤憤不平的有,看完回踩的有,本就不看好的有,熱度有了,對於廣大的純吃瓜群眾,判斷一部電影究竟值不值得去看,一部分是要看,看過的網友反映的。
再好,如果變了味道也就沒有那麼好了。就像小時候特喜歡吃一種糖,等到長大後,好不容易找到了那種糖,結果覺得,我去,這也太難吃了。其一,不排除時過境遷,感受不同的說法,其二,那塊糖不是自己心裡真正想要的,同樣,那個,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青春記憶
於糖而言,沒關係,扔了吧;於電影而言,你還是要為情懷買個單,至於吐不吐槽,還是在於你而已。
-
3 # 娛樂劇談
因為變得不僅是愛情公寓,還有我們。
說來也挺慚愧,在愛情公寓四季當中,我最喜歡重溫的是,被網友詬病最多,抄襲最多的第一季、第二季。
雖然如此,知道劇中的某些情節,和看過的美劇相差無二。但每每重溫,總能想起和小夥伴們一起追劇時哈哈大笑的時光,一時用劇裡的梗調侃,美嘉的一口鹽汽水噴死你,呂子喬的小號呂小布,關穀神奇的切腹自盡,曾小賢的好男人就是我,一菲的彪悍人生等等,這一切都讓人心生親切感,親切於當初的我們,在這個時段,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度過的歡樂時光。
因為那時候,是劇中演員年華正茂的時候,也是在我們懵懂,懷抱著美好的年月,我們想著或許有一天,也能遇到這樣一群逗比的室友和夥伴,也這樣一起,打打鬧鬧地度過生命的一段時間。
可是,一切都會變的。愛情公寓季數長了,劇中人物糾葛多了,可我們也長歲數了,笑點好像高了,不在那麼容易哈哈大笑。而劇外,你曾喜歡的那群人,也各有造化,小姨媽越來越精緻,美嘉呂小布長胖了,曾小賢曾轟動娛樂圈的離婚再婚,關穀神奇和展博的不再回歸等等。
所以,情懷,懷的情,只是對自己的懷念。
愛情公寓大電影上映後,朋友看完後給自己發了條資訊,讓我不要去看了,留點念想,因為這樣,你心中愛情公寓的人還是活著的,還是那麼可愛。
我打算還是找個時間看了,畢竟,情懷的泡沫,還是得戳破,才能看清現實,一切再也回不去當初了,不僅是這部劇,還有喜歡這部劇的我們。
回覆列表
可能是過度營銷吧,當一件喜歡的事情被過度消費真的會產生厭惡的情緒。在沒有聽說大電影之前,我是一個愛情公寓劇迷,1-4部看了好多遍,也不理會是否是抄襲,能夠讓人開心也是好事一件,各種番外也是看了好幾遍,後來大電影爆出要開拍了也是滿心期待!是什麼時候開始厭惡的呢?或許是愛情公寓裡各個主演每次都拿愛情公寓來說事,有事沒事一頓懷念,一通落淚,愛情公寓固然在你們心目中有很大重量,但是各種節目中天天現,就有點不能理解了,所以每個人都逃脫不了裡面的角色(除2個主演以外)!當大電影有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既視感時,其實內心已經早就接受這個事實了,也沒有什麼要脫粉之類的,這麼久以來早就習慣了,或許以後還會有,淡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