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黑帶你探索歷史

    唐妝和藝伎妝,一個出現在中國的公元7世紀,一個出現在日本的公元17世紀,兩者之間的關係絕對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密切,而且藝伎妝是隻針對藝伎這一職業,所產生的一種妝容,這和唐朝時,女子皆掃蛾眉敷粉脂的流行大勢是有區別的。

    先來說唐妝,唐朝的女子妝容是之前各朝代審美的“集大成者”。

    鉛華、胭脂、眉黛、花鈿、口脂,這些絢麗詩意的裝點,是大唐女子對美的追求,也是當時社會對於多元文化包容的體現。

    在現在的大眾審美里,唐朝女子的妝容稱不上美,人們的欣賞更多是從文化角度出發。而在一千年多年前的唐朝,這樣充滿想象自由大膽的妝容為何能風靡到各個階層?

    這和唐朝女性的地位脫不了關係。

    作為中國歷史上出了第一個女皇帝的朝代,唐朝的女性地位和在它之前、之後的朝代都有所不同。

    她們體內本身就帶有鮮卑人奔放熱情的血液,再加上開放包容的環境,和和平安定的社會,給了大唐女子熱烈大膽追求美的可能。

    這就出現了唐妝雪白臉色、緋紅面頰、眉間花鈿,嘴角面靨這些組合。

    華人以白為美自古有之,古代沒有自然色號的粉底,女子們通常會用米粉或者鉛粉化妝,米粉的原料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大米,先把米磨成細粉,然後泡在水裡發酵,最後用篩子篩出最細膩的米糊用盒子裝起來。

    不過米粉畫出來的妝不如鉛粉自然,所以家裡富裕的女子,還是會選擇更白更貼合面板的鉛粉。

    屈原《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

    古人使用鉛粉的記錄很早就有,宋代《事物紀原》中提到“周文王時,女人始敷鉛粉”,《韓非子》中也提到了女子的面妝用品有脂、澤、粉、黛等。

    用鉛粉來塗抹臉,被稱作鉛華,“洗盡鉛華”中的鉛華,就是指女子塗抹的鉛粉。

    在臉上塗好鉛華之後,臉色過白,為了體現嫵媚,女子們還用胭脂來塗抹面頰,讓整個人看起來更加紅潤有色。

    胭脂,由紅花製成,最早從西域傳入中原。一般抹在敷完粉後的兩頰上,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滿面施朱或是暈染在眉眼等處,顯現出女性的嬌美動人。

    紅色在女子妝容中應用特別廣泛,眉間要有紅色花鈿,側臉有紅色斜紅,紅唇為了凸顯嬌美,不能塗滿,要塗成櫻桃小口,最後在嘴唇兩側點上兩點笑靨。

    現在經常有人說女人化妝如同在“刷牆”,唐朝女子濃豔的妝容,也是施了厚厚一層,不過這在唐朝詩人的筆下,就是另外一番美麗的景色: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裡潑紅泥。(王色彩紛呈的唐妝在唐朝之後,逐漸衰落,古人的審美逐漸趨向淡雅自然。

    在唐朝之後的一千年的日本,藝伎妝才出現。

    藝伎妝把臉塗抹的一片白,也不是崇尚唐代風韻。

    藝伎妝的大白臉,主要是過去沒有電燈,主要的照明工具是蠟燭,在昏暗的燈光下,厚厚的白色脂粉顯得分外柔美,毫無突兀感。

    而起還有一點,雖然都是白色底妝紅色點綴,唐妝華麗熱情,而藝伎妝則含蓄內斂一些。

    這一點或許有人質疑,表示自己在抖音等平臺看到的藝伎妝非常的豔麗妖嬈,其實那些妝面豔麗頭飾繁複的裝束,一般是遊女花魁才有的,她們在古日本是所謂的性工作者,所以服飾妝面就極盡奢華。

    藝伎是與遊女花魁所區別開的另一種職業。

    藝伎所代表的,是男人構想中的完美女人,她必須高潔優雅風趣善談,所以藝伎級別越高,越會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打扮趨勢,一般在頭飾上只插一把梳子,而身上的和服則講究料子頂級,款式簡潔大方。

    如同現在的藝人一樣,她們被選中當藝伎的後,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時期,具有足夠資格之後才能“出道”,而且在出道期間,不允許戀愛或者客人有私下接觸。

    這也是為什麼《藝伎回憶錄》播出後,在日本遭到強烈反對指責之聲的原因,因為他混淆了藝伎和花魁的概念。

    而在抖音等平臺刷屏的,踩著板凳走路扭著身子走路的屬於遊女花魁。

    在江戶時代,最高級別的遊女(妓女)稱為“花魁”,每家遊廓(妓院)只有一位,就像中國古代的青樓頭牌。

    花魁在去往迎送男客的途中,稱為“花魁道中”,花魁身穿至少二十斤的華麗和服,梳著插滿龜甲髮簪的高高發髻,腳踏奇高奇重的木屐,用一種稱為“外八文字”的步法,在眾多僕人前後簇擁下,慢悠悠走過花街,接受所有遊人豔羨目光的洗禮。

    要說唐妝和這兩種妝容最大的區別,那恐怕是“女為悅己而容”和“女為悅己者容”之間的差異,一個是取悅自己,一個是取悅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振動篩軸承的壽命如何計算?使用、安裝、拆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