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剛好專門研究過馬鐙的發展歷史,所以就來簡單談談這個問題。
看馬鐙的發明史,我們不能只看馬鐙一種,而是應該關注到整個馬具體系的發展歷程。
我們知道,馬匹被人類馴化是比較早的,最早的馴馬人肯定是騎馬的,不過馬匹最早用於戰爭則是用於牽拉戰車。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戰車是在安陽殷墟,屬於商代晚期,距今約3000年,而在兩河流域,距今4600多年前的烏爾王朝就已經使用戰車了。所以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古代的馬車是從西方傳入的。
(烏爾王朝戰車影象,亦有人認為駕車的是驢)
(殷墟發現的馬車遺存)
自從馬車進入中國,就一直從商代晚期用到了西漢。在這漫長的將近一千年中,它是戰場上的主角。先秦文獻中動不動提到“千乘之國”、“萬乘之國”,這裡的“乘”就是戰車,以戰車的數量衡量國家的實力,可見戰車的重要。
相應地,騎兵的角色就不那麼重要了,起碼在商、西周、春秋的時候都是如此。一直到戰國晚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率先搞起了“胡服騎射”,才逐漸提升了騎兵的重要性。
為何戰車和騎兵的命運如此不同?很大程度上在於騎兵馬具的不完善。
在戰國到西漢時期,甭管中原地區還是北方草原,騎乘馬匹所用的裝備都差不多。馬背上只有一種像軟墊子一樣的馬鞍,兩頭平緩,沒有後世的那種高起的鞍橋。
(哈薩克巴澤雷克墓地出土馬鞍復原,約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
(秦兵馬俑出土陶馬)
這種軟墊子馬鞍,上下馬的時候都不是很困難,但是騎上去不穩當,容易跌落馬背。
於是問題來了,不少人就猜測,在當時會不會存在用繩子或者皮革製作的馬鐙呢?
答主認為有可能存在,但是不會很普遍,更不太可能在戰場上使用。
為什麼這麼講?
(西漢騎馬俑)
在長沙郊區的一座西晉墓中,出土了一批騎馬俑,部分俑的馬鞍左側懸掛著一個小三角,被大家認為是最早的馬鐙證據。但這枚馬鐙只在馬鞍左側有,屬於單鐙,上馬的時候可以踩著,上去就不用了。
在南京郊區的一座東晉墓中,出土了一件陶馬,馬鞍兩側都有馬鐙,這就是雙鐙了。
所以一般認為,馬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鐙到雙鐙的發展歷程。
前面說了,漢代及以前的馬鞍很簡單,是個軟墊子。
大概從東漢末開始,馬鞍逐漸變化,兩頭變高,出現了鞍橋,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高橋鞍”。
這種高橋鞍能夠為騎馬的人提供很多支撐,但是上馬下馬都比較費事兒,大概是出於這個考慮,人們想出來可以在馬鞍一側加個方便踩踏的裝置,這也就是最早的單馬鐙了。再後來,覺得另一邊再來一個更舒服,就有了雙鐙。
(馮素弗墓出土馬鐙,北燕)
這裡順帶一提,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馬鐙並非全金屬鑄造,而是用木材製作內芯,外面包裹一層金屬片。這似乎暗示著,在此之前還有純粹用木材製作的馬鐙,只是因為沒有金屬片的保護,難以儲存下來。
參考資料:
李雲河:《戎馬未解鞍》,《光明日報》2017年6月22日
答主剛好專門研究過馬鐙的發展歷史,所以就來簡單談談這個問題。
看馬鐙的發明史,我們不能只看馬鐙一種,而是應該關注到整個馬具體系的發展歷程。
1.漢代及以前,沒有可靠的馬鐙證據我們知道,馬匹被人類馴化是比較早的,最早的馴馬人肯定是騎馬的,不過馬匹最早用於戰爭則是用於牽拉戰車。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戰車是在安陽殷墟,屬於商代晚期,距今約3000年,而在兩河流域,距今4600多年前的烏爾王朝就已經使用戰車了。所以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古代的馬車是從西方傳入的。
(烏爾王朝戰車影象,亦有人認為駕車的是驢)
(殷墟發現的馬車遺存)
自從馬車進入中國,就一直從商代晚期用到了西漢。在這漫長的將近一千年中,它是戰場上的主角。先秦文獻中動不動提到“千乘之國”、“萬乘之國”,這裡的“乘”就是戰車,以戰車的數量衡量國家的實力,可見戰車的重要。
相應地,騎兵的角色就不那麼重要了,起碼在商、西周、春秋的時候都是如此。一直到戰國晚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率先搞起了“胡服騎射”,才逐漸提升了騎兵的重要性。
為何戰車和騎兵的命運如此不同?很大程度上在於騎兵馬具的不完善。
在戰國到西漢時期,甭管中原地區還是北方草原,騎乘馬匹所用的裝備都差不多。馬背上只有一種像軟墊子一樣的馬鞍,兩頭平緩,沒有後世的那種高起的鞍橋。
(哈薩克巴澤雷克墓地出土馬鞍復原,約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
(秦兵馬俑出土陶馬)
這種軟墊子馬鞍,上下馬的時候都不是很困難,但是騎上去不穩當,容易跌落馬背。
於是問題來了,不少人就猜測,在當時會不會存在用繩子或者皮革製作的馬鐙呢?
答主認為有可能存在,但是不會很普遍,更不太可能在戰場上使用。
為什麼這麼講?
1.目前的考古證據表明,在漢代及以前,各種壁畫、畫像石、陶俑文物中,均沒有出現馬鐙。有人提到西漢壁畫墓中有馬鐙形象,純屬謠傳,在此特地說明一下。如果只是一個考古證據,我們可以說是不是古人忘記畫上去了?但是這麼多實物中均沒有馬鐙,就不能用這種簡單的原因來解釋了。(西漢騎馬俑)
2.繩子或者皮革製作成的馬鐙存在危險性。如果馬匹只是常速行走還好,一旦高速奔跑,尤其是在戰場上,當騎士摔下馬的時候,腳很容易被這種柔軟的“馬鐙”所掛住,從而被馬拖著跑,十分危險!2.目前最早的馬鐙證據是西晉時期的在長沙郊區的一座西晉墓中,出土了一批騎馬俑,部分俑的馬鞍左側懸掛著一個小三角,被大家認為是最早的馬鐙證據。但這枚馬鐙只在馬鞍左側有,屬於單鐙,上馬的時候可以踩著,上去就不用了。
在南京郊區的一座東晉墓中,出土了一件陶馬,馬鞍兩側都有馬鐙,這就是雙鐙了。
所以一般認為,馬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鐙到雙鐙的發展歷程。
3.馬鐙的誕生,跟馬鞍的改良密切相關前面說了,漢代及以前的馬鞍很簡單,是個軟墊子。
大概從東漢末開始,馬鞍逐漸變化,兩頭變高,出現了鞍橋,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高橋鞍”。
這種高橋鞍能夠為騎馬的人提供很多支撐,但是上馬下馬都比較費事兒,大概是出於這個考慮,人們想出來可以在馬鞍一側加個方便踩踏的裝置,這也就是最早的單馬鐙了。再後來,覺得另一邊再來一個更舒服,就有了雙鐙。
(馮素弗墓出土馬鐙,北燕)
這裡順帶一提,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馬鐙並非全金屬鑄造,而是用木材製作內芯,外面包裹一層金屬片。這似乎暗示著,在此之前還有純粹用木材製作的馬鐙,只是因為沒有金屬片的保護,難以儲存下來。
參考資料:
李雲河:《戎馬未解鞍》,《光明日報》2017年6月22日